95后方慈很會處理衣物上的血跡,棉質、羊絨、聚酯纖維面料等,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生理期時,我像是個冷靜處理‘血案現場’的‘殺手’。”這種從容源于她十余年的特殊經歷——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嚴重的痛經伴隨大量出血,導致她頻繁弄臟衣物。“每次生理期的頭兩天,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我都待在家里,這樣可以隨時應對‘血噴’時帶來的各種不便。”但最近她卻不得不去看婦科醫生,因為生理期大量失血,她出現嚴重貧血癥狀:面色慘白,渾身乏力。
來到醫院,醫生對著方慈驚呼:“你怎么不早點來看醫生!”
方慈無奈道:“我以為痛經是每個女性都要經歷的事情,我只是比較嚴重罷了,而且媽媽告訴我,等生了孩子就不痛了。”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痛經的影響因人而異
“痛經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信號。”北京婦產醫院婦科主任醫師王玉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強調。西醫認為,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前者多發生于青春期女性,無明確器質性病變;后者則由于某種特定疾病繼發產生,與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疾病相關,且發病率逐年上升。
“原發性痛經在青春期多見,如果出現痛經進行性加重、性交痛、口服止痛藥物效果不好,需警惕繼發性痛經的可能。”王玉解釋道。
許多女性都認為痛經是正常現象,“忍痛”也是理所當然,這是很大的誤區。“痛經如果影響到日常生活,應該來醫院檢查,排除繼發性痛經,也就是因疾病引起痛經的可能性。即使是原發性痛經,長期疼痛也會對工作、生活、學習造成不利影響,應該進行相應的治療。”
“長期慢性疼痛是一種惡性循環。”王玉提到,反復疼痛刺激會導致中樞敏化——大腦對疼痛信號的敏感度異常升高,如同長期反復被刺痛的皮膚,以后輕微刺激即可引發比較嚴重的疼痛。“除了身體痛苦,痛經還會帶來情緒困擾。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種不良刺激,患者可能變得焦慮、易怒,甚至因不被理解而自我懷疑。”王玉說。
中醫如何解釋痛經
北京中醫醫院婦科主任黃玉華向記者解釋:“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里的氣血如果運行順暢,經期就不會感到疼痛;反之,如果氣血運行受阻,就會發生疼痛。
導致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黃玉華將其分為“實”和“虛”兩大類。
實,就像河道里堵了石頭,水流不過去。比如瘀血、痰濕這些“實物”堵在經脈里,氣血自然無法順暢運行。這種情況下的痛經,往往疼得比較劇烈,而且越按越疼。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活血化瘀、祛濕化痰的方法,把“石頭”搬走,讓氣血重新流動起來。
虛,則像是河道本身出了問題,比如水土流失導致河床干裂,或者水源不足,水流無力。這就是中醫說的“不榮則痛”。當身體氣血不足,經脈得不到足夠的濡養,也會出現疼痛。這種痛,通常是隱隱作痛,熱敷一下會感覺舒服些。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補益氣血、滋養經脈的方法,讓“河道”恢復生機,讓水流重新充沛起來。
但黃玉華強調,痛經往往不是單純的“實”或“虛”,而是虛實夾雜。就像河道里既堵了石頭,水源又不足,這時候就需要既搬石頭,又補水,雙管齊下。所以,治療痛經時,中醫會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虛實兼顧,既通又補。
“痛經的原因多種多樣,情緒、飲食等都會影響氣血的運行。比如,經期吃冷飲,穿露臍裝,或者情緒波動大,都可能導致痛經。”黃玉華說。
對于“許多女性一受涼就容易痛經”,黃玉華解釋,寒涼的東西會遏制氣血的運行,就像河流在冬天會結冰一樣,氣血在寒涼的環境下也會變得凝滯不暢。比如,有些女性在來月經的第一天喝了一口冰水,就疼得要命,這就是寒涼導致氣血不通的典型例子。
除了受涼,飲食也是影響痛經的重要因素。黃玉華特別提到了螃蟹,中秋前后吃螃蟹的人很多,痛經的患者也會增加。“陰寒的食物會影響氣血的運行,導致痛經加重。”
當然,生活習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黃玉華說,體質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不注意保暖、愛吃冷飲等習慣,都會導致體質偏寒,從而引發痛經。
科學治療讓疼痛可控
“很多女性寧愿疼到冒冷汗在床上打滾也不敢吃止痛藥,這同樣是很大的誤區。”王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短期、合理服用止痛藥是安全的,“每月經期吃2-3天,短期內一般不會產生嚴重副作用。”她建議在月經來潮時即刻服用止痛藥物,效果較好。對于擔心產生藥物依賴的患者,黃玉華表示可結合中醫治療方法:“針灸、艾灸可緩解痙攣,中藥調理氣血,與止痛藥并不沖突。”
止痛藥物治療效果逐漸不好,本身也是一種危險信號。“比如說痛經越來越嚴重,以前吃一粒止痛藥就行了,現在吃兩粒都不行,這不一定就是耐藥,還可能是繼發性痛經的征兆,尤其像子宮內膜異位癥,在這類疾病進展過程中就有這樣的特點。”王玉說。
當前針對痛經的治療手段也十分多樣,因此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痛經,女性都不必再忍痛。原發性痛經,可在醫師指導下口服止痛藥物或短效避孕藥;對于繼發性痛經,需針對病因治療。王玉提到,很多疼痛比較嚴重的子宮腺肌病或者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通過藥物治療,都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需結合體質來辨別實、虛、寒、濕。黃玉華建議,“有人吃涼的痛經加重,有人因情緒郁結發病,都是因為個人體質不同,需個性化調理方案”。
王玉呼吁:“希望更多女性注重關愛自己的身體,不必默默忍受疼痛。”
女性疼痛需要被看見
如何預防和治療痛經呢?黃玉華告訴記者:“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從生活常識出發,做好日常的保健工作。”她建議:首先,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其次,在月經前后要特別注意飲食,少吃冷飲和陰寒的食物,可飲用生姜紅糖水驅寒或玫瑰花茶疏肝理氣,也可以敷熱水袋加快血液循環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最后,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
保持好心情也很重要。“疼痛跟情緒有一定的關系,如果生理期情緒不佳,疼痛的感覺可能會更強烈些。”王玉說。
黃玉華在接診時遇到過女性向她哭訴,“痛經被認為是矯情,不被周圍的人理解。雖然疼痛無法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給痛經女性多一些理解與關愛”。黃玉華呼吁一些人轉變觀念:“疼痛不該被污名化為‘嬌氣’。”她建議企業可以將“健康關懷”納入管理制度,“真正的進步,是讓女性無須證明自己‘夠痛’才能獲得休息權”。
“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在不同的階段,女性都有可能遭遇疼痛。”王玉在采訪最后說道。當醫學手段已能有效控制多數痛經,社會更需要打破“忍痛文化”,讓女性敢于說出“我疼”,并坦然尋求幫助。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方慈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