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已有明顯提高,但低血壓卻較少得到大家的關注。了解低血壓及其處理方法,可以減少低血壓帶來的恐慌,減少低血壓導致的不良事件。
什么是低血壓
正常成年人的血壓值為90~139/60~89毫米汞柱,當血壓低于90/60毫米汞柱時,即為低血壓。低血壓分為生理性低血壓和繼發性低血壓。
生理性低血壓多發生于消瘦的年輕女性或兒童,由于患者沒有癥狀,也沒有全身各組織器官缺血缺氧的情況,因此也被稱為低血壓狀態。繼發性低血壓是各種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包括使用降壓藥過量或者某些藥物引起的藥物性低血壓,失血、感染或心臟疾病導致全身有效血容量不足而出現的休克,由于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等疾病引起的神經退行性變,或由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神經直立性低血壓,以及餐后低血壓等。
老年人低血壓以直立性低血壓和餐后低血壓最為常見。直立性低血壓是指從臥位到直立位3分鐘之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汞柱,或收縮壓低于90毫米汞柱。餐后低血壓是指餐后2小時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或餐前收縮壓超過100毫米汞柱合并餐后收縮壓低于90毫米汞柱,或餐后血壓下降水平超過腦血管調節能力而引起的低血壓。
低血壓有哪些危害
血壓是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低血壓的出現,表明血容量的絕對或相對不足,血容量不足會導致全身各組織器官出現缺血缺氧,從而造成各組織器官可逆性甚至是不可逆的功能損傷。各器官中,大腦對缺血缺氧最為敏感,因此,低血壓對大腦造成的損傷最大。
低血壓的癥狀依據病情嚴重程度及個人耐受程度而有差異,癥狀輕的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食欲不振、疲勞、臉色蒼白、消化不良等;嚴重者可出現四肢濕冷、呼吸困難、暈厥,甚至神志改變,如神志淡漠、嗜睡、昏迷、暈厥。
居家科學處理低血壓
生理性低血壓患者,一般血壓僅稍低于正常范圍,且沒有任何癥狀,不需要處理。活動較少的人群可適當增加活動,消瘦者可適當多進食以增加體重。如果是藥物引起的低血壓,患者應尋找引起低血壓的藥物,酌情減少或停用該藥物,并及時就診咨詢醫生是否需要繼續使用該藥物。
餐后低血壓以非藥物治療為主,主要包括進食前增加飲水量,避免餐前服用降壓藥(降壓藥可放在兩餐中間使用),飲食結構調整為少食多餐,避免進食過飽,每頓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減少主食,如米飯、面食等)的攝入。需要管飼的患者,可適當降低食物的輸注速度。
如果是體位性低血壓,患者應適當增加水和鹽的攝入。推薦每日飲水2000~3000毫升,攝入鹽10~12克,避免飲用濃茶、濃咖啡,不要飲酒。
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和過度勞累,避免在炎熱天氣下跑步、徒步旅行,洗澡水溫不宜過高,不要泡桑拿。因為這些情況會導致大量出汗,加重有效循環容量不足,誘發體位性低血壓。
給老年人的幾個建議
01.起床動作要放慢,做到“3個3分鐘”。
醒后平臥在床上,活動肢體3分鐘后再緩慢坐起;雙下肢下垂,坐在床沿3分鐘后再緩慢站起;站起3分鐘后再行走。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人群在平臥休息時,可用枕頭適當抬高頭部,使床頭比床尾高15~25厘米。
02.通過傾斜訓練預防復發。
發作過體位性低血壓的老年人,可以通過傾斜訓練來預防復發。訓練的方法是,人背靠墻面,雙腳并攏,腳跟距墻15~20厘米,然后雙肩向后方慢慢靠向墻面,讓后背傾斜靠在墻上,保持靜止狀態不動。每次訓練15~30分鐘,每天1~2次,1個月后隔天訓練,3個月后每周訓練2天。靜脈回流差的患者可以使用腹帶或穿彈力襪。
03.堅持中等強度的非劇烈運動。
有體位性低血壓的老年人會認為自己不能運動,因為運動可能誘發黑矇甚至暈厥。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事實上,長期缺乏運動會使人體力下降,肌肉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反而可能加重低血壓的癥狀。低血壓患者應堅持中等強度的非劇烈運動,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
04.注意情緒調節,出現癥狀及時應對。
老年人要注意情緒調節,不必因體位性低血壓過分緊張、焦慮。若出現站立后頭暈、黑矇等癥狀,應及時坐下或躺下,并做反壓動作。比如,交叉雙腿并緊繃、用力握拳、雙手相扣拉緊等。
(來源:健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