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七批國采正式落幕,東陽光藥以0.99元/顆的價格中標奧司他韋膠囊,"每顆不到1元”讓東陽光藥"可威”引發巨大關注。
隨著集采的選區結果出爐,東陽光藥的供應省份確定為山東省、湖北省、廣東省、重慶市;根據其中標價計算,未來其集采市場份額約505萬元 (不含備供省份)。
505萬元意味著什么?
與2021年營收8511萬元相比,東陽光藥奧司他韋此次集采得到的份額,尚不及這最差年份的營收零頭,更不用說2019年16.6億元的高光時刻
此次集采,東陽光藥在奧司他韋膠囊上的中標價,相比最高有效申報價低降幅超過92%。資本市場對于品獨大”的東陽光藥快速做出反應,公司股價一路下跌至5港元區間。
投資者“用腳投票”并非沒有道理
在此前的多輪集采中,信立泰"泰嘉"氯呲格雷的遭遇,曾經同樣讓這家”一品獨大”企業一度陷入短期業績泥潭,同時也是一個極其真實、可參考的樣本。
行業人士分析指出,醫藥企業聚焦資源打造核心大品種,"一品獨大”并沒有問題,不過,如果把時間線拉得更長,面對集采考驗,核心品種進集采大幅降價會損害短期業績,不進集采則可能失去區域市場前景,"一品獨大”企業能否在“以價換量”的語境下快速完成品類結構調整,最終決定了企業能否實現轉型升級。
東陽光藥或將短期承壓
"可威”能否以價換量?
在本次集采中,東陽光藥奧司他韋降價如此決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成本可控”
目前,國內市場只有東陽光藥擁有奧司他韋的原料藥批文,且擁有一條國內最大的奧司他韋磷酸鹽原料藥生產線,這確保了可以憑借更低的成本來生產然而,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于,新冠疫情對企業業績帶來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如今,疫情常態化防控,防護措施的普及,人口流動的下降,流感爆發勢頭已不如過去,奧司他韋的市場需求和銷量自然不樂觀。數據顯示,2021年奧司他韋品類在藥品零售市場和等級醫院的銷售額分別僅有3.85億元、7億元,較2020年同比下降71.77%和54.95%.其次,愈發嚴峻的市場競爭也讓東陽光藥頗感壓力.
東陽光藥的奧司他韋合成專利將于2024年到期,顆粒型專利也只能撐到2026年。此外,被認為更話合兒童使用的干混懸劑劑型也已獲批上市,目前有2家企業擁有生產批文,成都倍特藥業拿下首仿,東陽光藥雖也在加速上市進程,但另有石家莊四藥、樂普制藥、齊魯制藥等超10家企業提交上市申請,且正在審評審批中。
市場人士指出,東陽光藥"可威”的市場正在被夾擊,越來越多的仿制藥廠家和新品規入市,將進一步分割優勢企業的市場份額,并且在區域市場進一步壓縮“可威”的銷售空間。除此之外,抗流感新藥也在不斷涌現。
羅氏流感創新藥速福達(瑪巴洛沙韋)于去年4月獲批上市,并在隨后納入醫保支付;在研的眾生睿創ZSP1273片及顆粒、珍寶島藥業/廣州市恒諾康醫藥的注射用HNC042、青峰醫藥/銀杏樹的GP681、太景醫藥的核酸內切酶抑制劑TG-1000、征祥醫藥的抗流感新藥ZX-7101A、安帝康生物的ADC189以及中國藥科大學抗病毒1類新藥黃薈素等產品,同樣備受市場關注。不難看出,在流感藥物的賽道賽道上,東陽光藥正在逐漸失去大品種先發壁壘的優勢,以上種種讓"可威“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事實上,“一品獨大”醫藥企業的營收結構存在品種單一的風險,不論是不可抗力的外部政策影響還是同行競爭者的虎視眈眈,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市場震動,尤其面對醫保支付“騰籠換鳥”的頂層制度變革,進步增大了支付端的價格壓力。
與之相應的是,東陽光藥的股價也一直震蕩不休
從公司管理層結構調整引發股價腰斬,到疫情影響下"可威”銷量大降股價再跌,以及遭遇黑石可轉債違約危機而被踢出港股通、被東陽光剝離重組,直至此次0.99元的集采報價讓股價從7港元又跌至5港元....種種跡象表明,投資者對東陽光藥開始失去耐心。
顯然,僅僅依靠仿制藥扛起市場銷售巨大利潤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在集采聚焦"臨床用量大、使用金額高“的大品種導向之下,一家企業僅依靠一款單品就賺得缽滿盆滿定將遭遇集采重挫。如何轉變當前局面,將是投資者接下來關注的重點。
行業普遍認為,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讓醫藥產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過去傳統的“以藥養醫”陋習屢見不鮮,以往倚重單一品種的仿制藥企,市場局面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扭轉,專利過期藥、仿制藥正式進入微利時代,無論是跨國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必須面對醫保支付市場的創新產品溢價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