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提出癌癥治療藥物遞送新策略
讓化療藥物精準“鎖定”腫瘤部位
南報網訊(記者 何潔) 化療雖然能夠抑制癌細胞生長,卻因缺乏精準性,成為一把雙刃劍。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梁高林帶領團隊研發出一項“釋放與捕獲”藥物遞送策略,能夠讓化療藥物更精準地“鎖定”腫瘤部位,長時間發揮作用。該策略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顯著提升了化療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生物材料》。
“為了提升化療藥物的靶向性,科研人員研發出許多基于納米載體的藥物遞送系統,試圖給化療藥物裝上‘智能導航’,使其能精準抵達腫瘤病灶。但納米載體由于自身尺寸的限制,攜帶‘導航信號’的能力十分有限。據統計,只有約0.7%的納米載體能成功抵達實體腫瘤。”梁高林介紹,面對納米醫學領域這一棘手難題,團隊另辟蹊徑,成功研發出一款裝載喜樹堿多肽前藥的殼聚糖硅球復合物,當這一納米藥物通過尾靜脈注射進入體內,會像“追蹤導彈”一樣通過血液循環富集到腫瘤部位。
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這一納米藥物表現出色,能夠有效靶向腫瘤并長時間滯留,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大幅提升化療效果。梁高林透露,這種新型藥物遞送策略將癌癥化療的靶向效率提升至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