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早晚溫差大,是流感病毒的高發季,不少人因此中招。但是,有部分人生病后并沒有好好休息,仍然帶病工作,這其中,就有不少人選擇吃藥后繼續開車上路,殊不知,這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交通安全風險,嚴重的可能還會引發交通事故。為什么服藥會影響駕駛?哪些藥物服用后不能開車?
服感冒藥后駕駛釀事故
近日,長沙一名女子駕車行至一處彎道時,車輛突然失控撞上路沿,導致車輛四輪朝天翻車,所幸駕駛員未受到嚴重傷害。經交警調查,發現該名駕駛員已持續感冒3天,當天服用了感冒藥后開車外出。該駕駛員本就因持續感冒導致身體不適,頭暈眼花,再加上感冒藥效發作變得更困,最終實在撐不住閉上了眼,結果導致了事故發生。
無獨有偶,日前在紹興柯橋,一輛小車由于不明原因停在快速路匝道出口路邊,當時正值晚高峰時段,車流量大,萬一發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設想。還好沒多久,巡邏的交警經過發現了這一情況。經交警調查,發現該名駕駛員因喉嚨痛,在開車前服用了阿莫西林藥物。因該駕駛員平時對阿莫西林就有藥物過敏反應,由于事發前幾天服用并未出現反應,所以心存僥幸在開車前就又服用了兩粒,結果沒想到出現了嚴重的過敏反應,導致開車在路上行駛時暈倒在車內。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臨床藥師張文解釋說,“藥駕”指駕駛人服用了某些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后依然駕車出行的現象,由于這些藥物服用之后可能產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頭暈、耳鳴、視物不清、反應遲鈍等不良反應,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哪些藥物服用后不能開車
眾所周知,藥物都有副作用,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哪些藥物服用后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影響駕駛人判斷釀成車禍呢?張文列出下面這幾類藥物。
■解熱鎮痛藥物
服藥之后可能出現頭暈、焦慮等神經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精神行為障礙或抽搐。比如布洛芬,該藥品說明書中標明若過量服用,會出現腹痛、嘔吐、嗜睡、眩暈等癥狀,撲熱息痛退燒藥,吃后會眩暈、頭痛、乏力等。
■鎮靜安眠藥物
常見的有安定、艾司唑侖、氯硝西泮、唑吡坦等。該類藥物是通過抑制神經興奮從而達到催眠的作用。由于該類藥物的個體化差異較大,服藥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困倦、嗜睡等不良反應。
■抗組胺藥物
現在市面上常見抗組胺藥大致可以分為一代、二代和三代。一代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撲爾敏)等;二代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三代有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三代藥物嗜睡等副作用逐次減弱,但是服用后還要等副作用完全消失再駕駛車輛。
■降壓降糖藥物
對于一些有高血壓和高血糖的患者,在初期用藥降壓降糖時,血壓、血糖過低,患者會出現四肢乏力、心悸、多汗等癥狀,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服藥期間也要謹慎駕駛,建議在車內準備一些面包、餅干、糖果等零食,以便駕車時發生低血糖反應能夠得到及時糾正。
此外,抗抑郁焦慮類藥、抗癲癇藥也會在服用后可能產生視物不清、反應遲鈍等不良反應,影響駕駛。
這些服藥的習慣你有過嗎
當然,上面幾類藥物在服用后不能開車很多人都知道,但張文提醒,下面這些服藥習慣同樣會出現藥物不良反應。
1.超量服藥
超量服藥包括超劑量或自行增加用藥頻率。藥物的很多作用是與劑量成正相關的,超量服藥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
2.重復用藥
比如,部分感冒藥多為復方制劑,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偽麻黃堿、氯苯那敏等,這些成分容易使人犯困。如果再同時服用鎮咳藥,尤其是復方制劑,其中有的藥物成分可能是重復的,使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實際服藥量增加。
3.藥物混吃
混吃會產生相互作用的藥物,可能影響其在人體的作用,隨意增加藥物種類,也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
如不得不吃藥 建議6~8小時后再駕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條: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或者過度疲勞影響安全駕駛的,不得駕駛機動車。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余凌云表示,目前針對“藥駕”,主要是從結果來看。通常情況下,交通事故發生后,會根據實際需要,檢查是否服用國家管制目錄里所列出的藥品,至于目錄以外的藥品,并不會特意追究。
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注意服藥后的駕駛安全?“首先在開藥時,應該主動向醫生詢問藥物對駕駛的影響,以及藥物正確的服用方法和時間。另外,服用前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特別要注意藥物的禁忌癥和副作用,如果會出現注意力分散、頭暈、嗜睡等癥狀,千萬要謹慎服用。”
成都交警二分局車管科民警劉元志提醒,如果廣大市民在服藥前已知對自己有影響,但是不得不吃,建議服用后等待6~8小時,待藥效不良反應消除后再開車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