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31日電(劉映)“已制定中醫藥推薦性國家標準77項、中醫藥行業標準10項、中醫藥地方標準1000余項……”7月31日,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朱桂表示,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圍繞遵循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形成了以中醫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及中醫藥國際標準為主要內容的標準體系。
我國中醫藥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建立
朱桂介紹,在國家標準方面,推動市場監管總局已制定中醫藥推薦性國家標準77項,包括《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中醫臨床診療術語》《針灸學通用術語》等;指導性技術文件12項,包括兒科、外科、皮膚科等《中醫技術操作規范》,主要涉及中醫藥術語、符號、技術規范等基礎通用要求。
在中醫藥行業標準方面,已制定中醫藥行業標準10項,包括中醫內、外、婦、兒、眼、耳鼻喉、肛腸、皮膚、骨傷等9科《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其修訂通則,涉及中風、眩暈、哮喘等406個常見病證的名稱、診斷依據、證候分類及療效評定共四個方面內容,適用于中醫臨床醫療質量評價、中醫科研、教學等。
在中醫藥地方標準方面,各省區市已制定中醫藥地方標準1000余項,涉及中醫藥臨床診療、科研管理、服務,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檢驗、鑒定、包裝等內容。
在中醫藥團體標準方面,已制定中醫藥團體標準2500余項,主要涉及中醫、針灸、中藥材、種子種苗、信息技術、養生藥膳指南等內容。
在中醫藥國際標準方面,ISO/TC249已發布中醫藥國際標準112項,包括中醫術語類、醫療器械類等內容。
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推動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中醫病歷書寫基本規范》《中藥處方格式及書寫規范》《醫院中藥房基本標準》《關于加強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管理的意見》《中醫醫院建設標準》等規范指南。可以說,適合我國中醫藥發展的標準體系框架已基本建立。
創新舉措,繼續優化標準體系總體布局
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工作有何重要意義?下一步還將有哪些具體舉措?
“中醫藥標準化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工作,是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支撐,是推進中醫藥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推動中醫藥標準化高質量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保障中醫藥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有利于中醫藥學術發展,發揮中醫藥優勢,突出中醫藥特色,整體提升中醫藥學術水平;有利于加強中醫藥的規范管理,提高中醫藥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促進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更好助力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朱桂說,為更好地發揮標準支撐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中醫藥標準化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了推動中醫藥標準化高質量發展的系列創新性舉措。
具體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一是優化中醫藥標準體系總體布局。《行動計劃》要求圍繞中醫、中西醫結合、針灸、少數民族醫等,制定與頒布《中醫藥標準體系表》,建立中醫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項目庫,明確中醫藥標準制定的優先級。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中醫藥標準供給。堅持需求導向和質量優先原則,凸顯高標準促進高質量,圍繞中醫藥事業發展對標準提出的需求,針對中醫健康服務、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醫藥信息化、智能化等領域,開展重點領域標準的制修訂。
三是推動中醫藥標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夯實中醫藥標準科研基礎,利用科技創新助推標準水平提升,推進中醫藥標準化方法、原理創新,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向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中醫藥標準數字化程度。
四是推進中醫藥標準國際化。建立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產學研聯動的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機制,深化中醫藥國際標準的研究、制定以及標準化國際合作交流,推動中醫藥國內國際標準的相互促進轉化。
五是深化中醫藥標準化改革創新。創新中醫藥標準化管理模式,打造中醫藥標準化智庫,強化標準的實施應用以及評價監督。建立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藥監局等部門的協調溝通機制,探索行業融合發展標準制定的新路徑。
六是夯實中醫藥標準化發展基礎。重點圍繞機構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遴選若干中醫藥標準化重點培育機構,開展全局性、戰略性、綜合性的標準化理論和基礎研究。實施分梯度、多層次中醫藥標準化人才培育計劃,提高中醫藥標準化人才隊伍水平。
朱桂表示,通過以上6大舉措,并細化為可量化、預期可實現的目標任務,將有力推進中醫藥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