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北京市醫療保障局等多部門共同發布《北京市支持創新醫藥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024)》(以下簡稱《措施》),為加速醫藥健康產業創新,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防病治病需求,提出八大工作舉措,包括著力提升創新醫藥臨床研究質效、加力促進創新醫藥臨床應用等。其中努力拓展創新醫藥支付渠道是此次新政的一大亮點,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政策有利于推動藥品研發和創新,提高患者的治療水平和生活質量。
拓展創新醫藥支付渠道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拓展創新藥支付渠道,是此次《措施》的一大亮點。
《措施》提到,及時了解本市創新醫藥企業產品情況,積極開展政策宣講,支持企業參加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工作,爭取讓更多創新藥品通過談判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措施》顯示,鼓勵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醫藥企業合作,開發具有針對性的、覆蓋創新藥械和健康管理服務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鼓勵企業建立補充醫療保險,利用補充醫療保險費用從成本中列支(不超過上一年度職工工資總額4%)的優惠政策,支持購買覆蓋創新藥械的普惠性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產品。鼓勵引導商業保險與創新醫藥企業、醫療機構、定點藥店等加強合作協商,優化理賠方式,推進覆蓋相關創新藥械商業健康保險的直接結算。
此外,建立“北京普惠健康保”特藥清單動態調整機制,結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特藥使用情況,動態調整保障范圍,確保符合條件的創新藥品“應進盡進”。鼓勵參保人用好用足醫保個人賬戶結余資金,為本人及家庭成員購買“北京普惠健康保”。
據了解,近幾年,國談藥進院、新藥新技術的DRG支付等問題困擾著不少醫藥企業。在業內人士看來,《措施》的出臺,部分打通了國談藥進醫院“最后一公里”的障礙,讓創新藥有更多的機會。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表示,創新藥的研發成本較高,價格相對高,在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醫院采購過程中也可能受限于預算和限價等因素,對創新藥的采購形成一定的制約。上述政策對企業端和患者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對于企業來說,政策拓展了創新醫藥支付渠道,有助于更多創新藥品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提高市場準入和銷售渠道的機會。對于患者來說,政策的落實將增加獲得創新藥品的機會,提高治療效果和選擇權。
加速創新藥械審評審批
推動實施“藥品補充申請審評時限從200日壓縮至60日、藥品臨床試驗審批時限從60日壓縮至30日”的國家創新試點,也是此次《措施》的一大創新。
此外,對創新醫藥企業實施重點項目制管理機制,在注冊申報、許可辦理等方面“一品一策”、提前介入、全程指導,到2024年底累計納入項目制管理品種數量提升至200項。
《措施》還提到,強化創新醫藥企業投融資支持。具體來看,《措施》顯示,用好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帶動社會投資,推動一批具有戰略性、前沿性的全球原創技術和品種在京轉化,支持一批有重大潛在產值貢獻的創新藥械、細胞與基因治療、數字醫療等領域產業項目落地并實現產品快速上市。
加強對醫藥企業資本市場“全鏈條”服務,也是《措施》提到的重點內容。做好企業上市儲備,按照儲備一批、申報一批、上市一批目標,2024年重點做好10家企業上市儲備和服務,強化昌平區、經開區上市服務基地服務功能,舉辦有針對性的投融資對接和上市培訓。
創新醫藥臨床研究方面,《措施》提出,支持藥物臨床試驗申辦方基于基本研發資料,在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臨床試驗申請前與臨床試驗機構進行工作對接,并在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時同步向臨床試驗機構提交材料,實現立項審查、倫理審查、合同審查同步開展。推廣合同示范文本,建立臨床試驗信息平臺,實施全流程、全覆蓋監測并建立白皮書發布機制,加強對醫療機構的評價和激勵,將臨床試驗啟動整體用時壓縮至28周以內,并持續加速。支持重點企業實現全球同步開展臨床試驗。
此外,《措施》還加力促進創新醫藥臨床應用。對創新技術項目優先啟動統一定價論證程序,同步研究納入醫保支付。優化藥品陽光采購掛網流程,完善創新醫療(8.470, 0.00, 0.00%)藥械綠色通道機制,實現快速掛網。對已批準設立的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醫療機構可隨時備案并開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