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價格關系公立醫療機構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2018 年醫保局成立以來,國家醫保局穩妥有序做好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工作,加強對地方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持續指導地方優化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管理,促進有價值的醫療技術加快臨床應用。近日,全國多地公開調整方案,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2月1日,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省級層面共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項目4300余項,掀起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熱潮。國家醫保局具體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果,下一步又將進行哪些工作,在今年的國家醫保局公開答復里,進行了全面介紹。
做法:兩方面推進,做好醫療服務價格改革
如何穩妥有序做好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工作,加強對地方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國家醫保局做了兩件事。
一是加快推進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將調價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基金運行情況、醫院改革績效等指標掛鉤,“走小步、不停步”,持續優化調整醫療服務價格。2022年6月,各地全面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圍繞“三醫聯動”的各類改革目標設計了指標評估體系,評估達標的,當年完成調價;評估不達標的,暫不實施調價。目的是用好價格杠桿,引導公立醫院通過適應醫改政策取向、練好內功、優化服務,打開調價窗口。總的來說,醫藥費用控制好的地方,調價總量多一點,費用控制不好的地方,調價節奏慢一點總量少一點。
二是加快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管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是醫療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醫療機構和設備耗材企業非常關心,希望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更快更多。調研中發現,有的新增價格項目訴求,是因為價格項目跟技術細節綁定過深,臨床實踐稍有變化可能就無法匹配現有項目,醫療機構需通過申報新增價格項目方可進臨床使用收費。有的新增價格項目申報質量不高,將現行價格項目進行拆分、組合、改頭換面,實際是憑空增加群眾負擔。針對上述情況,國家醫保局一方面持續推進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編制工作,分類發布立項指南,指導各省規范整合現有價格項目,提高現有項目對臨床微改良微創新的兼容性,從源頭減少重復申報。另一方面,對于醫療機構申報的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優先通過現有價格項目兼容方式,加快支持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及時應用。
同時,明確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要突出體現對技術勞務價值的支持力度,優先從治療類、手術類和中醫類中遴選價格長期未調整、技術勞務價值為主的價格項目納入調價范圍,每次價格調整方案中技術勞務價值為主的項目數量和金額原則上占總量的60%以上,客觀反映技術勞務價值,防止被設備物耗虛高價格捆綁。
成果:試點城市平穩落地,全國各地建立機制
2021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醫保局等8部門印發《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經科學審慎遴選,確定河北省唐山市、江蘇省蘇州市、福建省廈門市、江西省贛州市、四川省樂山市5個城市作為國家直接聯系指導的試點城市,重點圍繞總量調控、價格形成、動態調整、監測考核、項目管理等五大機制開展試點探索。目前,5個試點城市以建立新機制為中心任務,印發了本地實施方案和操作細則,首輪調價均已平穩落地實施。
自2021 年開始,各省每年進行調價評估,符合條件及時啟動調價,原則上下半年落地實施,醫療服務調價工作整體進入更加規范有序的新軌道。四年來,各省實施了多輪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總水平中體現臨床技術和勞務價值的手術、中醫、護理等技術類價格升幅高于平均水平,調價節奏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匹配。
2022年,各省份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近千項。截至2022年底,醫療服務價格總水平中體現臨床技術和勞務價值的手術、中醫、護理等技術類價格升幅高于平均水平,調價節奏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匹配。
目前,各省份 2023 年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評估工作均已完成,評估符合啟動條件的地方將在年底前完成本年度價格動態調整工作,選擇適當窗口實施。
下一步工作:5方面深化改革
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丁一磊近日在媒體公開撰文,表示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將突出5個方面:
一是支持公立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鼓勵分級定價,根據醫療機構等級、醫師級別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對醫療服務制定不同價格,適當拉開價格差距,引導患者合理就醫。探索優質優價,對于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提供的代表其專業特色的診療,其醫療服務價格在本地三級公立醫院價格基礎上予以適度上浮空間。
二是支持醫療技術創新發展。加快推進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編制,分批發布立項指南,規范整合現有價格項目,提高項目兼容性。對于改良型創新,直接適用現有項目價格政策,快速匹配;對于突破型創新,加快審核速度,符合條件的開辟綠色通道。
值得關注的是,全國醫療機構每年申報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近萬項,而有著“臨床試驗理想之地”的澳大利亞,現有醫療服務價格價目總共僅5000余項,中國海量的新增價格項目申報顯然不符合醫療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分析發現,大量魚目混珠、無臨床價值的“偽創新”,屬于分解現有項目、綁定特定設備等,試圖通過微改良大幅提價,擠占了真正創新的空間,也對創新環境和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下一階段,醫保部門將引入經濟性評價、真實世界研究等,加強對創新項目的把關。
三是支持體現技術勞務價值。醫保部門始終關注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在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總量分配上,著重突出技術勞務價格,要求各地調價方案堅持“三個60%”,即價格結構中,技術勞務占比60%以上的項目優先納入調整范圍,且此類項目的數量和金額占比均達調價總數和總金額的60%以上。探索建立價格分類形成機制的具體方案,將復雜型項目引入公立醫療機構參與報價;對于技術勞務占比為主、價格矛盾突出的診療項目該漲則漲,重點關注急診、特級護理、重癥、搶救、病理檢查、安寧療護等類別;對薄弱學科醫療服務項目,給予政策激勵,重點支持基層醫療機構和中醫醫療服務發展;復雜手術等難度大、風險高的醫療服務,適當體現價格差異;對于核磁、CT等大型設備檢查治療,則同步推動降低價格。
四是支持關鍵環節成本消耗管控。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中將院區擴建、設備更新、超編用人等,作為重點監測指標嵌入調價評估體系,引導公立醫療機構主動適應改革、強化內部管理、優化服務和收入結構,從而打開調價窗口、擴大調價總量。同時,密切關注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最新進展,重點跟進了解大型檢查治療設備真實采購價格,對于大型設備采購成本嚴重失真的,及時降低項目價格,切實擠出虛高設備采購的水分。
五是支持推進“三醫聯動”改革。“三明醫改”的成功關鍵在于合理控制住醫藥總費用的過快增速,實現每年增速不高于8%,遠低于全國14%左右的平均水平。從中也可見,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醫保、衛生健康等有關部門共同努力,推動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與合理控制醫藥費用、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等綜合改革齊頭并進,才能達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效果。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充分體現共享發展理念,紅利應由人民群眾、醫務人員、醫療機構共享,既要協同完善公立醫療機構收入補償機制,也要研究建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與公立醫療機構內部分配的利益傳導機制。(部分內容參考財經大健康發表的《國家醫保局價格招采司司長丁一磊:協同開創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新局面》)
作者 | 楊梓
來源 | 中國醫療保險
編輯 | 楊紫萱 張雯卿
熱點文章
? 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國家醫保局做了這些工作
? 省級統籌要直面的3個問題
? 國家醫保局、財政部共同發文,長護險失能等級評估統一標準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