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和乙型流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體等都是冬季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有些病原體在人群呼吸道中有一定的定植,所以它可能和人體共存。
撰文 |凌駿
今日(13日)下午3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隨著各地陸續入冬,呼吸道疾病已進入高發季節,多種呼吸道疾病交織疊加。要密切關注肺炎支原體、新冠感染、流感、登革熱、諾如病毒感染等的流行情況,加強監測預警,掌握病毒活動強度、病毒變異等變化。
米鋒提醒,要加強農村地區、學校、養老托幼機構等重點地區、重點場所傳染病監測和健康管理,做好老年人、基礎性疾病患者、兒童等重點人群隨訪,優化疫苗接種服務。要統籌醫療資源,優化診療流程,加強門急診、兒科、呼吸科等力量,做好各項醫療救治工作。
感染呈低齡化趨勢
據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介紹,支原體肺炎是我國5歲及以上兒童最主要的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原體,北方地區在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區一般是在夏秋季流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流行中3歲以下兒童也有感染,呈現低齡化趨勢,但從病情上來講沒有明顯加重。
童朝暉在發布會上表示,北京朝陽醫院近期支原體核酸檢測檢出率成人是5.59%,兒童是40.34%,流感抗原檢出陽性成人是29.67%,兒童是4.94%。
流行周期上,兒童每三到七年會出現地區周期性肺炎支原體感染流行,臨床表現以發熱、咳嗽為主,在起病時表現為有劇烈的、陣發性的、刺激性干咳,可伴有頭疼、流涕、咽痛、耳痛等。
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王荃介紹,兒童容易感染肺炎支原體的原因,第一個是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夠健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免疫功能都不是很成熟,包括咳嗽反射相對比較弱,呼吸道纖毛運動功能不是那么足,免疫球蛋白水平也偏低,都有可能容易造成感染。
此外,肺炎支原體本身就具有相對比較強的傳播性,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或者密切接觸進行傳播,在學校和幼兒園,人群的密集程度相對是比較高的,這樣可以使得病原體得到比較快的傳播,同時支原體感染的潛伏期會相對比較長。
謹防藥物濫用,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
治療方式上,針對近期“網絡建議”家長可自行在家給患兒使用抗生素,王荃表示,“自行給我們的孩子吃阿奇霉素,這個做法我們是不建議的,也是不可取的。”
雖然當前肺炎支原體感染占了一定比例,但整體上病毒仍然是兒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它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等,阿奇霉素對病毒感染是無效的,使用阿奇霉素去治療病毒感染也是不合理的。”王荃說。
同時王荃強調,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孩子的臟器功能發育都不健全,濫用藥物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尤其是有可能造成臟器損害等等。阿奇霉素是處方藥,要在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下去規范用藥,包括給孩子合適的劑量、適宜的療程和正確的給藥途徑,必須要考慮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絕大多數患兒是輕癥,不需要住院
預防方式上,目前肺炎支原體感染沒有可針對性預防的疫苗,因此預防方式更依賴于非藥物預防,包括養成良好的手衛生和呼吸道衛生習慣、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等。
而即便感染患病,童朝暉表示,通常情況下肺炎支原體引起的癥狀是輕微的,最常見的感染主要是在上呼吸道,常見癥狀包括咳嗽、咽痛、發熱、頭痛等,可持續數周或數個月。
而一旦感染引發了肺炎,多數患者還是低熱、疲勞、疲乏為主,部分患者可以出現高熱,而且有明顯的頭痛、肌痛以及惡心等全身癥狀。典型的呼吸道癥狀為陣發性的、發作性的干咳,夜間嚴重,常持續在4周以上,持續性的陣發性干咳是支原體肺炎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多伴有明顯的咽痛,偶有胸痛、痰中帶血。一般來講,支原體肺炎大部分預后是良好的,不會留有后遺癥。
王荃同樣表示,絕大多數感染肺炎支原體的孩子都是輕癥,不需要住院,“肺炎支原體感染在臨床上是輕重不一的,但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輕癥,尤其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是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的,并不是所有的肺炎支原體感染都會引起肺炎,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可能會發生重癥。”
王荃稱,當醫生懷疑孩子在感染肺炎支原體以后,出現了塑型支氣管炎或者有黏液拴的阻塞、造成了肺不張等等,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盡快給孩子做肺灌洗的治療,因為這樣有利于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的情況。
出現哪些情況一定要去醫院?
針對居家照護,王荃稱,如果孩子一旦確診是肺炎支原體感染,我們一定是建議要居家休息的,一方面有利于我們孩子的康復,另外一方面也是對其他人的保護。
對于多子女家庭,如果有條件建議做好隔離,這樣可以盡量避免交叉感染。如果孩子既往有過敏史或者有相應的家族史,我們建議孩子避免接觸花草、寵物和煙草等等,以免加重我們的病情。
王荃不建議家長自行給孩子口服鎮咳藥物,“除非咳嗽已經明顯影響了孩子的休息,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酌情使用鎮咳藥物。同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去合理服用退熱藥物,保證孩子有一個充分的休息,多喝水,要營養均衡,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而針對需及時前往醫院就診的情形,王荃表示,比如當孩子出現的超高熱或者持續發熱超過三天,或是持續的頻繁地咳嗽,影響了正常生活。
“另外是我們的孩子精神差,甚至出現了嗜睡,或者出現了明顯的呼吸頻率增快,或者出現了呼吸困難、喘息、頭痛,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出現抽搐,甚至出現頻繁的嘔吐、皮疹等等情況,我們都是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去就醫。”王荃說。
如何看待多種病菌混合感染?
關于混合感染,童朝暉介紹,甲型和乙型流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體等都是冬季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有些病原體在人群呼吸道中有一定的定植,所以它可能和人體共存。
在冬季氣候干燥氣溫低的情況下,感染人體的機會增加,因此臨床上會出現兩種和以上病原體被檢出來的可能,但是這種情況還是非常少見,而且它不一定是和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
雖然有些病毒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但是呼吸道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自限性,不需要都進行抗病毒治療,進行對癥緩解癥狀治療就能康復。但是對于老年人、5歲以下兒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建議即時就醫,醫生幫助大家判斷病情,然后進行相應的治療。
需要警惕新冠再流行嗎?如何防護
童朝暉介紹,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發季節,常見的比方說肺炎支原體、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比夏季和春季活躍,導致感染人群的明顯增加。這些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樣,愈后都比較好,不需要擔心。
目前監測的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已經進入流感季節,以甲型流感為主,也有乙型流感流行,單核細胞增多癥也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EB病毒或巨細胞病毒導致,疾病呈自限性,發病率沒有比往年增加。
近三年全球范圍監測支原體感染均處在一個較低水平,再結合支原體自身的流行病學規律,每3-7年它會出現周期性的流行,因此今年兒童支原體肺炎呈流行趨勢,大家要引起注意,要做好個人的防護,是預防的關鍵。
童朝暉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由于大家采用嚴格的呼吸道防控措施,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確比其他年份是有下降的。隨著防控的常態化,今年這些疾病又回歸到疫情前的表現,而且發病水平和疫情前比回歸正常,是正常表現。
而關于新冠病毒目前的流行態勢,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國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表示,近期我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今年8月下旬至今,全國報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數已連續10周下降,全國發熱門診、哨點醫院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率均呈持續下降趨勢。
“全球和我國的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和我國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異株都屬于奧密克戎。最近一周采樣的病毒測序結果顯示全部為XBB的亞分支,未發現生物學特性發生明顯改變的變異株。”王大燕介紹。
來源: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