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吳尊友,以60歲之齡病逝,引來一片唏噓,不少網友自發悼念。
他曾囑咐學生要“善待自己”,因為“我們肩負著保護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神圣責任”。但他“三年白頭”的辛勞也被廣大國人看在眼里。據中疾控訃告,尊重本人生前遺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吳尊友是我國艾滋病防治研究的實踐者,也參與了包括“非典”、禽流感、新冠在內的多次重大疫情防控處置,見證了我國疾控體系的日益完善。南都、N視頻記者梳理了他作為疾控專家的人生軌跡。
吳尊友。
“防艾”實踐者
吳尊友1963年出生于安徽黃山,1980年考入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系,在該校取得學士、碩士學位,而后進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
他的人生重要轉折發生在1991年。在全球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被發現的10年后,吳尊友通過原衛生部的選拔,以公派留學人員的身份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碩士,其導師的研究方向即為艾滋病防治;完成碩士學業后,他繼續攻讀流行病學專業博士學位,直到1995年學成歸國,加入了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身),正式開始從事艾滋病防治研究。
上世紀90年代,國內艾滋病的主要感染途徑是靜脈吸毒。1997年,在吳尊友等人的建議下,我國首次嘗試向吸毒者介紹安全注射技術和減少危險注射措施,并于1999年首次在全國開展針具交換試點,取得了危險注射行為下降50%的成果。
此后,在衛生、公安等多部門協同下,在吸毒人群中推廣美沙酮維持療法,經過十余年堅持,基本控制了我國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這一做法得到了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認可,將其作為艾滋病防治的典范在全球推廣。
吳尊友參加“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
由吳尊友擔任課題負責人的“控制單陽家庭HIV傳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研究發現,通過抗病毒治療,可減少66%的配偶間傳播。該成果轉化為國家防治策略,通過2011-2016年間對全國12萬HIV單陽家庭實施該措施,夫妻間HIV傳播率從2.61%下降到0.78%。
他牽頭負責的優化診斷與治療結構性干預研究課題,簡稱“一站式服務研究”,使診斷到治療時間從3個月縮短到約12天,新診斷感染者年病死率下降62%。該成果同樣成為國家艾滋病防治策略之一。
2019年,“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公布了傳染病防治專項第一批優秀課題單位清單,其中吳尊友團隊獲評為“艾滋病預防干預創新團隊”。
今年2月27日,中疾控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在京組織召開艾滋病丙肝防治高層專家研討會。南都記者注意到,這時吳尊友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身為中疾控的工作人員,吳尊友一生還參與了多次重大疫情防控處置,也見證了我國疾控體系的日益完善。
他曾公開回憶:“2003年‘非典’流行的時候,我們的應對是被動的;而到了2013年,當禽流感發生時,我們的應對是積極的、是成功的。以中國疾控中心牽頭開展的多項國際領先的科學研究,為成功控制禽流感奠定了科學基礎和技術保障,同時也為中國疾控贏得了榮譽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2015年當埃博拉在非洲流行時,中國疾控走出了國門,成功幫助非洲控制住疫情,再次為中國贏得了榮譽和國際社會的贊賞……”
抗疫權威之聲
2020年伊始,吳尊友投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當年2月下旬,他趕赴武漢,分別考察重癥病人和輕型/普通病人救治;6月中下旬,又深入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面對面調查北京最早發病的8個新冠病例,尋找北京新發地疫情源頭。
他憑借專業知識和經驗,促進了冷凍食品安全復市,規避了部分新冠病毒污染冷凍食品流向市場。此外,他還積極參加中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考察團,赴北京、廣東、武漢等現場考察,科學評估我國新冠防控。
作為業內專家,他不僅持續研判全國及重點地區新冠疫情趨勢,還多次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發言。這也是普羅大眾熟知他的最重要原因。
吳尊友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
2022年10月13日,吳尊友曾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回應南都記者提問。他表示,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公布的臨床病例定義,新冠后遺癥通常發生在感染新冠發病后的3個月內,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復后出現某些新癥狀,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癥狀持續存在,癥狀至少持續2個月。這些癥狀可以反復發生,并且無法由其他診斷來解釋。“預防新冠后遺癥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
在抗疫期間,吳尊友還多次通過媒體采訪、個人微博等渠道,及時回應公眾的關切,將科技界對新冠疫情的最新認識轉化為人民抗疫力量。
德爾塔(Delta)、奧密克戎(Omicron)等變異病株出現后,很多人開始擔心第二、第三波疫情是否會大規模爆發。對此,吳尊友多次在公開平臺答疑解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傳達最新的疫情訊息。
“Delta病毒傳播速度快,致病性強,防控難度大,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能有效預防感染。”“Delta病毒雖發生變異,我國目前接種的幾種新冠疫苗依然有效,能夠預防感染、減輕癥狀。”
“奧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間的病死率確實下降了,但同期因疫情造成的死亡總數或者死亡率卻高于德爾塔毒株流行的同期死亡數。”“奧密克戎毒株流行的危害依然是嚴重的,新冠肺炎不是‘大號流感’。”
吳尊友在微博上的“健康公開課”,并不只限于向大家科普新冠病毒。
2022年8月4日,權威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NEJM)最新研究發現,在中國山東和河南兩地發現了一種可感染人類的、新的動物源性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
在這一研究發出后6天,吳尊友在微博上發布了長文科普。他說,鑒于既往報道在其他國家發生人類感染尼帕病毒感染時的病死率高達40%-75%,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為了幫助讀者了解這類病毒的特性,我們從流行、臨床癥狀、治療和預防等方面做簡單介紹”。
因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突出表現,吳尊友先后榮獲北京民進抗疫英雄人物、民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抗疫特別人物、“典贊×2020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稱號。2021年,他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等六部門授予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疾控領域的教育者
吳尊友既是研究者,也是教育者,生前通過各種形式,培養了大量國家急需的公共衛生及艾滋病防治人才。
除了指導博士及碩士研究生、主持人才培養項目等,他還多次應邀開展網絡培訓,單次培訓的參加人員就可達萬人以上,在我國艾滋病、結核病、肝炎和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川樂山疾控中心中默艾滋病防治項目負責人陳曉宇介紹,自己曾在“兩勞”大篩查中,陪同吳尊友到樂山市峨邊沙勞改農場檢查工作,并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艾滋病年會上多次聽他的課。
吳尊友為現場工作人員開展流調技巧培訓。
2017年,吳尊友曾作為導師代表,在中國疾控中心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致辭。他提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用知識去解決疾控工作中碰到的實際問題,為中國和全球疾病控制事業、為人類健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與此同時,他又囑咐學生要“善待自己”,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保證每天有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保持健康的狀態:“除了祖國和人民的呼喚,其他任何事都不值得你們犧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去追求……作為疾病控制工作者,我們肩負著保護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神圣責任,如果我們都不能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健康,怎么去保護人民的健康?我祝愿同學們畢業后永遠保持健康、快樂。”
吳尊友曾說:“做公衛就意味著,你的工作做得越好,就越不被大家看到。”但他“三年白頭”的辛勞,卻被廣大公眾看到了,也記住了。
對此,他曾公開回應稱,“應該說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們在一線工作,有些人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我的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頭發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過媒體的宣傳,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經歷。實際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壓力更大,他們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貢獻得更多。”
吳尊友以60歲之齡病逝后,網上有許多自發悼念的聲音。
北京大學營養學博士、北京市營養學會秘書長張召鋒發文對吳尊友的逝世表示哀悼,稱其為“一流的學者,一流的人生”。
吳尊友生前工作的單位曾評價說,他胸懷祖國、情系人民、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踐行了將科研論文寫在人民健康上的初心和使命。
出品:南都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