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有個清俊小伙,剛來的時候發型“微分碎蓋”,臉上明眸善睞,笑起來非常陽光,大家每天看著,干活都有勁了。
可上了幾年班,小伙不光慢慢沾了一身“班味”,笑容沒了,眼神疲了,“微分碎蓋”也變成“大分無蓋”,發際線恨不得撤回大西洋,令人痛心!
經過觀察,九叔發現,這小伙平時看著挺清爽,私底下卻鐘愛各種“甜膩飲料”,奶茶、可樂、冰紅茶……天天不離嘴。
那么,脫發,會和他愛喝飲料有關嗎?
男性型脫發(MPHL),又稱為雄激素性脫發,通常最先出現于發際線或頭頂,最后演變成局部或完全禿頭。
近年來,男性型脫發的發病率持續增加(已從2010年的21.3%上升至2021年的27.5%),而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
2022年,清華大學在研究營養學的期刊Nutrients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含糖飲料與年輕男性男性型脫發之間的關系。
研究人員通過招募31個省份18-45歲男性,并評估了他們對15種飲料的攝入頻率和數量,其中包括加糖果汁飲料、軟飲料、能量和運動飲料、加糖牛奶、加糖堅果奶、加糖茶飲料以及加糖茶和咖啡。
最終發現,每周攝入含糖飲料大于3500毫升(相當于七次以上)的男性比每周不喝含糖飲料的男性相比,脫發風險增高3.36倍。
另外,研究還將飲料中的糖和人造甜味劑都納入考量,結果表明,幾乎所有含糖飲料亞型都對男性型脫發產生不利影響。
為了自己珍貴的頭發——男人90%的美貌來源,兄弟們!
戒含糖飲料吧!!!
就算不是為了美貌,九叔也要勸兄弟們少喝點含糖飲料。因為它的危害實在是太太太多了!
“愛喝含糖飲料會變胖”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影響多大你知道嗎?
據Nutrients的一篇論文,每天喝一份或多份含糖飲料的人與每月喝少于一次含糖飲料的人,前者的肥胖風險遺傳影響是后者的2倍。
也就是說,經常喝含糖飲料的人更容易受到肥胖遺傳因素的影響。
含糖飲料的糖分附著在牙齒表面,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形成菌斑,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侵襲我們的牙齒。
另外,碳酸飲料含有酸性成分,長期飲用也會使牙齒受到酸蝕,導致牙釉質脫礦溶解。酸性越大、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久,對牙齒的酸蝕情況就會越嚴重。
最終你將收獲一口破敗不堪的爛牙!
含糖飲料里含有大量糖分和添加劑,短期大量攝入,會加重炎癥反應,從而增大痤瘡產生的幾率。
發布在Kidney Int.上的一篇研究表明,使蘇打水變甜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攝入可能會導致尿酸水平升高,進而增加腎臟疾病風險。
該研究也顯示:每天喝超過一瓶汽水且血清尿酸水平超過9.0mg/dl的參與者中,慢性腎病的比值比顯著增加至2.59.
在全球范圍內,超過3億各個年齡段的人患有抑郁癥。預計到2030年,抑郁癥將成為世界三大疾病負擔原因之一。
而日本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收集了千葉縣和神奈川縣一家公司的兩個生產基地的2828名工人的抑郁癥狀報告(有效樣本935份)來進行觀察。
在3年(2012-2016)的研究期間,16.9%的研究參與者報告了抑郁癥狀。而且含糖飲料消費量越高,出現抑郁癥狀的幾率越高。
長期攝入含糖飲料最易引起的就是糖尿病。
2015年7月21日,《英國醫學雜志》(BMJ)在線發表的一項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發現,定期飲用含糖飲料與2型糖尿病發生率升高有關(不包括肥胖癥)。
加人工甜味劑的飲料和果汁與2型糖尿病發生也呈正相關(存在混雜和發表偏倚)。
不要喝含糖飲料!!!
代糖也少喝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母義明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
“很多研究發現,長期喝無糖飲料,如果它是加了甜味劑,比如說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等,這些含有甜味的代糖飲料,它和含糖飲料在導致糖尿病發生方面,并沒有本質區別。相反這些無糖的、甜的飲料,在導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發生方面,可能比我們喝甜的含糖的飲料危害會更大。”
據《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應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也就是說,一天一罐不能再多了!
總而言之,廣大男同胞們,為了你們的美貌和健康,盡量少喝含糖飲料吧。
如果實在覺得嘴里沒味,可以喝無糖(連代糖也沒有)的牛奶、咖啡、茶等。
而首先推薦健康飲料就是:
白開水!!!
參考資料:
[1]Shi X, Tuan H, Na X,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male pattern hair loss in young men[J]. Nutrients, 2023, 15(1): 214.
[2]Valenzuela M.J., Waterhouse B., Aggarwal V.R., Bloor K., Doran T. Effect of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on or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J. Public Health. 2021;31:122–129. doi: 10.1093/eurpub/ckaa147.
[3] Bomback A.S., Derebail V.K., Shoham D.A., Anderson C.A., Steffen L.M., Rosamond W.D., Kshirsagar A.V. Sugar-sweetened soda consumption, hyperuricemia, and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 2010;77:609–616. doi: 10.1038/ki.2009.500.
[4]Malik V.S., Hu F.B. Fructos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What the Evidence From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Tells Us. J. Am. Coll. Cardiol. 2015;66:1615–1624. doi: 10.1016/j.jacc.2015.08.025.
[5] Malik V.S., Hu F.B.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n Update of the Evidence. Nutrients. 2019;11:1840. doi: 10.3390/nu11081840.
[6] Kashino I., Kochi T., Imamura F., Eguchi M., Kuwahara K., Nanri A., Kurotani K., Akter S., Hu H., Miki T., et al.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of soft drink consumptio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Nutrition. 2021;81:110860. doi: 10.1016/j.nut.2020.110860.
[7]《天下無糖③無糖并非不含糖,長期喝會有健康隱患嗎?》.澎湃新聞.202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