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僅影響外貌,更重要的是,會對身體造成很多嚴重的危害。順義婦兒醫院婦科的姜立娟介紹,從婦產科角度講,肥胖是許多婦科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內膜癌。肥胖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影響月經周期,導致月經不調,稀發排卵,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所以,建議超重女性盡早開始進行長期體重管理。
體重管理從胎兒時期就應開始
在孕期,孕婦應該合理膳食,不要盲目進補,否則不僅增加自身體重和負擔,還容易生出巨大兒。任何孕周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即為巨大兒。近年來,營養過剩的孕婦有逐漸增多趨勢,導致巨大胎兒的發生率迅速增加,國內發生率約7%,國外發生率為15.1%。胎兒大,常需手術助產,可引起顱內出血、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等產傷,嚴重時甚至死亡,出生后易發生低血糖。如果孩子出生以后一直處于肥胖狀態,營養過剩,在成年以后或者老年期就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所以巨大兒寶寶在出生后應盡量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預防營養過剩,合理飲食;家長務必不要再一味地補充營養,為長大后的體重管理和健康留下隱患。
女性青春期肥胖需警惕多囊卵巢綜合征
到了青春期,如果孩子依然沒有褪去“嬰兒肥”,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早干預體重,預防肥胖的發生。如果排除了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就要注意是否為遺傳性肥胖。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最常見的婦科內分泌疾病之一,多起病于青春期。主要臨床表現包括月經失調、雄激素過量和肥胖。月經失調多表現為月經稀發(月經周期35日—6個月)或閉經,也可表現為不規則子宮出血,月經周期、行經期或經量無規律性。高雄激素表現為多毛、痤瘡。肥胖常呈腹部肥胖型(腰圍臀圍比大于等于0.80)。肥胖與胰島素抵抗、雄激素過多、游離睪酮比例增加及與瘦素抵抗有關;常伴有黑棘皮癥,即陰唇、頸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溝等處皮膚皺褶部位出現灰褐色色素沉著,呈對稱性,皮膚增厚,質地柔軟。生育期女性若患多囊卵巢綜合征易因排卵障礙導致不孕。
在青春期,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應調整生活方式,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以降低體重、縮小腰圍,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胰島素、睪酮水平,從而恢復排卵和生育。必要時尋求醫生幫助,給予藥物調節月經周期、降低血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以及誘發排卵等。
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可誘發子宮內膜癌
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若未在青春期積極干預,治療近期臨床癥狀,可誘發遠期并發癥,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Ⅰ型子宮內膜癌等。
子宮內膜癌病因不明,其中Ⅰ型子宮內膜癌是雌激素依賴型。病因可能是在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長期作用下,發生子宮內膜增生、不典型增生,繼而癌變。此類型子宮內膜癌患者較年輕,常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不育及絕經延遲,或伴有無排卵性疾病等。所以改善生活方式、調經、促排卵對預防Ⅰ型子宮內膜癌至關重要。
希望越來越多的女性能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婦科保健意識,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診治,用健康筑牢幸福生活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