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似乎在慢慢變“涼”?
37℃作為標準正常體溫,已經沿用了近200年。
但你是否注意到,其實很少人能達到這個標準。
有研究發現,人類體溫正在快速“變涼”,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一、37℃已不再是人體標準正常體溫?
在解釋體溫為何降低前,我們需要先明白現在的體溫標準是怎么來的。
1851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為了測量人體溫度,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最終取其中間值,得出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的結論。后被課本收錄,逐漸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研究發現,體溫在降低。
2017年,一項涉及英國3萬多名成年人的研究,在對招募者進行了24萬多次體溫測量后發現,他們的平均口腔溫度約為36.6℃。
2020年,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亞馬遜叢林里一個原始部落人群的體溫,在短短幾十年里,從37℃變為了36.5℃。
2020年,斯坦福大學醫學院一項發表在雜志《eLife》上的研究發現,自工業革命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明顯下降,從37℃下降為36.6℃。相當于每10年體溫下降了0.03℃。
圖源自網絡
綜上可見,人類的體溫,正在逐漸下降。這是為何?對此,科學界有3方面的推測:
? 新陳代謝水平下降
過去,衛生條件相對較差,更容易發生炎癥,而炎癥可促進新陳代謝,升高體溫;而如今醫療水平提升,炎癥減少,體溫自然也就降下去了。
? 生活更加“恒溫”
現代生活水平上升,冬有暖氣、夏有空調,身體消耗的熱量也減少,所以體溫趨向于穩定,體溫也更低。
? 與免疫系統有關
醫療水平上升,人類整體健康狀況提高,免疫力提升,調用免疫系統的次數少了,體溫與過去相比自然也就下降了。
當然,這只是一些推測,關于體溫下降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還沒有最終的定論。
二、德國研究發現:身體涼點,壽命更長?
《自然·衰老(Nature Aging)》上刊登了一項由德國科隆大學開展的新研究,該研究使用了衰老研究領域的經典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并培養了人類細胞,它們都攜帶了肌萎縮側索硬化和亨廷頓病2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因。
最終發現,寒冷可以有效地清除蛋白質團塊,防止病理性蛋白質聚集,預防兩種老齡化疾病。也就是說,適度低溫,對壽命有積極影響。
圖源自網絡
無獨有偶,《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上刊登的一項由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藥學院講席教授約翰·羅杰·斯彼克曼團隊領銜開展的小鼠實驗也給出了相同的結論:高體溫可縮短小鼠的壽命。
綜上來看,低體溫使壽命變長,那是否生活在溫度更高地區的動物則壽命更短?
對此,溫州大學趙志軍教授解釋:“溫度的變化確實對體溫有影響,但想要比較生活在溫度更高地區和溫度低地區的動物的壽命,得在一定界定范圍和條件內,不能一概而論。”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大內科主任孫志佳也曾對類似問題表明:“低溫的有益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為不同類型的生物受低溫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所以要考慮到低溫對不同物種的普適性,尤其要注意,低溫不僅受溫度影響,作用的時間、強度和個體的生理狀態等因素也能影響。”
總而言之,低溫對人體是好是壞,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大家不可直接下定論。
三、水銀體溫計被喊停,電子、水銀體溫計哪個更準?
據相關規定,自2026年1月1日起,中國將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
水銀體溫計,因價格低廉、測量準確,是多數人家中常備的健康用品之一,因此當“禁產令”消息一出,很多網友都陷入糾結,又擔心水銀體溫計帶來的安全隱患,又不知道其它測溫產品準不準。
其實,水銀溫度計,逐漸被淘汰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它使用起來也不是很方便,每次使用前都要先甩動體溫計讓汞恢復原位;而且體溫計上的讀數字體很小,不適合一些老年人;還很容易碎,碎掉后可揮發重金屬汞,危害健康、環境。
但很多人可能用習慣了,還是認為水銀好用,那到底該怎么選?
目前 測量體溫比較常見的儀器就是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其實這2種體溫計,只要正確使用,測量的數值都是比較準的,所以對于準確度來說,不需要過于糾結。
至于安全性方面,電子體溫計主要是利用溫度傳感器產生的電信號,所以相對水銀體溫計而言更為安全,可避免水銀體溫計破損后引起的中毒等情況,更適合有小孩的家庭
即便受某些因素的影響,每一個人的正常體溫都不太一樣,只要在正常范圍內,且沒有不適,就沒必要憂慮。
參考資料:
[1]《從37到36.5℃,人體為何越來越冷?》.中科院物理所 .2022-09-12
[2]《德國研究新發現:為什么說“身體涼點”壽命更長?》.生命時報 .2023-04-10
[3]《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么?》.健康圈 .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