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萬物勃發的春季,各種時令野菜爭相冒頭。
俗話說“不時不食”,春天吃野菜,不僅順應時令養生之道,吃起來更是鮮嫩清爽,仿佛把春天的新鮮氣息留在舌尖上。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幾種春日必吃的時令野菜——
春食5種時令野菜,養肝健胃又安神!
1.薺菜
俗話說,“陽春三月三,薺菜賽仙丹”。
薺菜自帶一股清香味,吃起來又帶著些許清甜,是春日里不可多得的春菜好滋味。
不僅如此,薺菜還被譽為“菜中甘草”,有清肝調脾、清熱明目、祛濕消腫的作用。
春天陽氣升發過旺時,極易引動肝火,再加上陰雨連綿,氣候潮濕,便容易產生濕熱。這時候,吃點薺菜即可平肝火、祛濕熱。
鮮美可口的薺菜,既可做餡、涼拌,又可以煮面、做湯等,但它的草酸含量較高,烹飪前記得焯水后再食用。
2.馬蘭頭
青翠欲滴的馬蘭頭,其出名程度在野菜中跟薺菜有得一拼,尤其深受江、浙、滬等地區人們的喜愛。
中醫認為,馬蘭頭性涼味辛,歸肝、胃、肺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
《本草正義》稱它:“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
在陽氣生發的春季里,不少人會出現鼻咽干燥、口舌生瘡、心情煩躁等“春燥”情況,這時候吃點略帶清苦味的馬蘭頭,就有助于清熱解毒、緩解春燥,吃完還讓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
同時,馬蘭頭還是一種“高鉀低鈉”的食材,每100克馬蘭頭鉀含量為285毫克,鈉含量卻只有15毫克,對高血壓人群來說相當友好。
3.香椿
陽春三月,香椿剛抽出嫩芽,香氣濃郁,享有“蔬菜貴族”的美譽。
香椿這股獨特的味道,其實來自于其中特殊的揮發物,包括了萜類、倍半萜類等物質,有助于健脾開胃、刺激食欲,適合胃口不佳的人。
中醫認為,香椿有健胃、止血、消炎、殺蟲等功效。民間還流傳著“常食香椿芽,不染雜病”的說法。
而現代醫學發現,香椿中富含維生素C、優質蛋白質和磷、鐵等礦物質,營養十分豐富。
因此,香椿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春天的味道。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香椿的亞硝酸鹽含量極高,1千克香椿中,亞硝酸鹽含量可高達50毫克以上。
鑒于此,烹飪前需先用開水焯燙1分鐘,這可去掉其中的大部分亞硝酸鹽。另外,建議一天吃香椿的總量,不要超過2兩。
4.榆錢
榆錢,因其形狀酷似串起來的一枚枚小銅錢,又是“余錢”的諧音,因此民間有“春天吃榆錢,一年有余錢”的說法。
榆錢不僅寓意好,其營養價值也頗高。
中醫認為,榆錢味辛,入肺經,能清肺熱、降肺氣。春日常吃榆錢,還有助于清心健脾、安神。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榆錢富含鈣和鐵,每100克榆錢鈣含量62毫克、鐵含量7.9毫克。
更為重要的是,榆錢不含草酸,因此其所含的鈣、鐵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因此,新鮮的榆錢可直接生吃,抓一把細細咀嚼,口齒間滿是清香甘甜。做成榆錢飯或榆錢糕,或是做餡包餃子也同樣鮮味十足。
5.艾草
現在的天氣是一日暖過一日,但仍有不少體質較弱的女生總覺得下腹部涼涼的,一到經期更是手腳冰涼。
此時,鄉里田間剛剛冒出來的鮮嫩艾草,就能幫上大忙。
中醫認為,艾草味辛、苦,性溫,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驅寒逐濕、調理氣血、殺蟲止癢、暖宮、安胎、活血、調理肝脾之效,既可入膳,也可入藥。
其中,艾草味苦,苦有“下沉”入里的作用,能把溫熱輸送到人體內部,使氣血都暖起來;其香味濃郁,善于“擴散”,所以它溫陽之余還能通達血脈,使得“加熱”過后的氣血能輸送到全身,手腳自然就暖和了。
因此,生于鄉野間的艾草,又有“百草之王”“婦科圣手”的美譽。
大家采集到的鮮嫩艾葉,可做成艾葉青團、艾葉煮蛋、艾葉雞湯、艾葉炒蛋等美食。
看完上面的推薦,你也對春天的味道心動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挖點野菜回來?小編在這可要提醒你,這2種野菜可千萬不能碰。
野菜鮮嫩又養生,但這2種千萬別碰!
1.不認識、易誤認的野菜
野菜的種類千千萬,就拿中國常見的野菜來說,就有300多種。不僅如此,很多野菜都自帶“毒性”,且跟部分常食用的野菜長得頗為相似,普通人更是難以辨別。
若是不小心誤食了認錯的“毒野菜”,輕則出現胸悶、腹脹、嘔吐等中毒癥狀,重者則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不認識的野菜不要亂采摘。想要品嘗到春天的味道,安全又保險的做法就是到正規菜市場購買!
2.受污染的野菜
長在路邊綠化帶或是藏在小區、公園等地的野菜,建議大家不要隨意采摘食用。
這是因為,像小區、公園等地,為了控制觀賞性植物的蟲害或清除其周邊野草,會定期噴灑除草劑、殺蟲劑等。
這樣一來,在這中間生長的野菜可能存在藥物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