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養生應如何做?
1、養心安神攝精神
《素問·臧氣法時論》日:“心主夏”,嵇康《養生論》談,“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
因此,夏季要保持神清氣和,“心靜自然涼”,心胸要寬闊,精神保持飽滿,猶如萬物生長于陽光照耀,對外界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順天時,有利于人體氣機的通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提高機體免疫力,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2、食酸吃苦保安康
夏至在端午先后,龍舟雨的時節,濕熱的氣候使得濕邪較盛,損傷脾胃,人民食欲較差,進食后多有腹脹不適,感覺消化不良,因此,夏至前后飲食宜清淡。
中醫認為,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食酸味以補心。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
制作方法多以清燉、煸炒、蒸制和涼拌為主。
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指出“夏氣熱,宜食菽(即豆類)以寒之”
民間也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可食蕎面,因蕎麥面性寒能清暑解毒,味甘微酸能化陰養津,培護夏至初生之稚陰,佐以辛酸,又可制約其寒性。
3、常生“內火”自來消
(1)心火旺
心火分虛實。
虛火,多有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建議可適量食用蓮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麥冬等泡茶飲;
實火,多有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可在醫師指導下選擇服用導赤散或牛黃清心丸以降火。
(2)肺火旺
多有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可用百合、大米適量煮粥,或沙參、麥冬泡茶等。
(3)胃火旺
胃火分虛實。
虛火,多有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可吃些梨汁、甘蔗、蜂蜜等;
實火,多有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硬,可用梔子、淡竹葉泡茶喝。
(4)肝火旺
多有頭痛、頭暈、煩躁易怒、耳鳴、口干、兩脅脹痛,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龍膽瀉肝湯。
4、祛暑清熱膳食
(1)荷塘小炒
將蓮藕去皮洗凈后切成薄片,蓮子溫水泡發,綠豆芽洗凈。將蓮子、荷葉放入砂鍋,倒入水,以沒過2厘米為宜,武火煮沸,文火20分鐘,取湯汁放入碗中。
將砂鍋放置火上,倒入熱油燒至七成熟,下藕片清炒,將綠豆和準備好的湯汁倒入鍋中,炒至豆芽去斷生,加鹽調味即可。
具有生津止渴、清熱祛暑、健脾養胃之功。
此藥膳特別適合濕熱內蘊之人,脾胃虛弱者少食。
(2)翠衣清粥
將西瓜皮250克削去硬皮及殘留瓜,沖洗干凈切成細丁,用鹽稍腌。取鍋放入清水、西瓜皮丁、洗凈的便米100克,先用旺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約15分鐘,以鹽調味后進食。
此粥消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消腫。
適用于暑熱解渴中暑神昏,小便短赤、腎炎水腫、糖尿病等。
本文來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
本文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中醫科 賈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