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4口接連查出胃癌”,“為什么年輕人胃病高發”,“從胃炎到胃癌需要多久”,“胃癌幾乎都是吃出來的”……新聞報道中關于胃癌的話題頻頻彈出。網絡熱詞“脆皮年輕人”更是引發諸多關注,很多人雖然年紀輕輕,但身體的毛病不少。工作壓力大、飲食無規律、睡眠差……一系列不良習慣容易損傷胃部的健康。胃癌防治越來越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健康焦點。
每年的11月29日是“胃癌關愛日”,旨在呼吁人們關注胃部健康,提高對胃癌的預防和規范診療意識。今天,特邀江蘇省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錢軍帶大家了解如何捍“胃”健康。
徐州的陳女士今年36歲,平時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經常有一頓沒一頓,一年前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呈間歇性絞痛,不規律發作,發現癥狀時立即至當地三甲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病理檢查結果提示黏膜內見散在印戒樣細胞,傾向低分化癌。
多方打聽后決定來我院腫瘤內科就診,與醫生充分溝通后,考慮患者年輕,而且腫瘤惡性程度較高,遂在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鏡胃大部切除伴胃空腸吻合術+腹腔鏡腹腔淋巴結清掃”,術后病理示胃低分化腺癌,以印戒細胞癌為主,所幸上、下切緣未見腫瘤組織殘留,網膜組織未見腫瘤組織累及,清掃24枚淋巴結未見腫瘤組織轉移。如今一切如常,在腫瘤內科定期隨訪。
陳女士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癥狀后,第一時間就醫行胃鏡檢查,明確為胃惡性腫瘤后,及時做了針對性的治療,這是腫瘤早診、早治,力爭根治的典范。
錢軍主任 提醒:“胃印戒細胞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高度惡性腫瘤,好發于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女性。年輕人要注重胃癌的預防,從生活方式上注意保護,注重體檢和身體發現的信號,早篩、早診、早治。”
錢軍主任介紹,對胃癌患者而言,如果不能在早期及時清除癌細胞,可能會導致癌細胞繼續通過浸潤、蔓延和轉移的形式瘋狂向外部突圍。
如果把癌癥比作“一棵大樹”,癌癥的發展就像是這棵樹從“種子”長成“大樹”的過程。癌細胞從發生的部位向更深的地方侵襲浸潤,從“種子”發展為“樹苗”繼續長成“大樹”,根越扎越深,就變得難以徹底清除。而當癌癥發生轉移,長成的“大樹”可能會將它的根系和種子向四周附近延伸播散,在周圍再長成新的小樹,類似癌癥區域淋巴結轉移。
而我們最好的干預期是在癌前病變(種子階段)和原位癌(樹苗階段)階段。所謂原位癌可以理解為癌病變局限在黏膜內,沒有基底膜外的侵犯,也沒有外侵以及轉移,此時通過恰當的手術治療可以達到徹底治愈。
在臨床上,出現過很多患者因為出現上腹部疼痛,以為是胃炎,諱疾忌醫,抗拒胃鏡檢查,耽誤了病情,導致最后出現其他臟器轉移,而徹底失去了根治的機會。
早期胃癌隱藏很深,這項檢查尤為重要
早期胃癌通常沒有特異性癥狀,可能會出現上腹部疼痛、胃脹、噯氣等類似于胃炎、胃潰瘍的癥狀,因此常常易被忽略。如果你出現以下這些情況需要警惕:
1. 以前沒有胃痛,最近反復出現胃痛;
2. 以前雖有胃痛,但是最近疼痛的性質、強度、發作的規律發生改變,而服用以前的藥物療效欠佳;
3. 較長時間的食欲不振,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
4. 不明原因的消瘦,不明原因的便血等。
所以在癥狀上,常難以區別胃炎與胃癌。只有先行針對性的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病變。
哪些是胃癌高危因素?
“防癌門診”早防早診早治
如果胃鏡提示胃炎,是不是就可以放松警惕了呢?當然不是,胃癌常常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當然,也不能見癌色變,針對性治療與密切定期隨訪相當重要。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自身患有胃部病變的人群,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規律、高鹽高油、腌制飲食等),長期酗酒及吸煙等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此外,胃癌的發生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在胃癌的發病機理中,絕大多數胃癌是散發性的,5%—10%的胃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3%—5%的患者可能存在遺傳傾向,遺傳相關胃癌目前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