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叫親朋好友出去運動,對方總是推脫“腰疼、腿疼、手疼……哪哪都疼,沒法動!”
疼痛就不能運動?事實真的如此嗎?聽聽我院疼痛科主任阮祥才主任醫(yī)師怎么說,看完別忘了轉發(fā)到親友群哦~
疼痛是一個癥狀,往往由炎癥、損傷或疾病引起。2020年中國疼痛醫(yī)學發(fā)展報告顯示,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還在以每年千萬的速度增長。
疼痛遷延不愈容易引起疲乏、睡眠障礙、情緒抑郁,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慢性疼痛可能是原發(fā)疾病引起的,也可能永遠找不到明確的病因,就是獨立或并存的疾病。
運動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它可以改善情緒、控制體重、強健肌肉和骨骼等。疾控中心指出,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某些癌癥和很多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但是,很多人疼起來最抗拒運動,心安理得躺平。我院疼痛科主任阮祥才主任醫(yī)師建議,慢性疼痛患友要嘗試運動,來減少疼痛。
評估疼痛,不只是看有多痛
日?;顒痈蓴_是疼痛評估的一個重要角度。慢性疼痛會嚴重限制日?;顒樱p則影響買菜、爬樓或做家務,重則影響工作、社交和學習,甚至生活自理困難。據(jù)阮主任介紹,以前醫(yī)生評估疼痛,往往強調疼痛強度,后來才認識到,必須要評估疼痛患友的日?;顒雍颓榫w,因為慢性疼痛會干擾日?;顒幽芰颓榫w健康。
總是疼痛,不建議你總是休息
如果總是疼痛,許多人自然反應就是休息或者臥床。因為害怕活動會造成傷害、加重疼痛,我們就盡量避免活動,更不敢運動,此時害怕就會減少,會有一種解脫感強化休息的決定。
但是,過多的臥床休息可能是有害的。它會導致肌肉萎縮、體態(tài)不良、關節(jié)穩(wěn)定性降低和其他結構性問題,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近年來,醫(yī)學證據(jù)都指向運動在控制疼痛方面的好處。
有一說一,運動真的能止痛!
研究證實,保持活力可以降低慢性疼痛的患病風險,并有助于管理現(xiàn)有的慢性疼痛。鍛煉對慢性疼痛患者有以下好處:
增強肌肉力量
保持活力可防止肌肉萎縮、提高靈活性,進而減輕疼痛。
減少疲勞
鍛煉可以減少疲乏感,后者是很多慢性疼痛疾病的常見癥狀。
改善睡眠
運動能使睡眠質量顯著改善。
降低疼痛敏感性
運動可以恢復正常的疼痛處理機能,還能促進我們機體合成和分泌天然的鎮(zhèn)痛物質,來改變我們大腦對疼痛的反應方式,降低疼痛的敏感性。
減少全身炎癥
鍛煉可以使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合成和釋放促進組織愈合的抗炎細胞因子。
減少抑郁和焦慮
八成以上慢性疼痛患者會因疼痛而焦慮、抑郁,運動的益處值得嘗試。
慢性疼痛患者看過來
這些運動很適合!
有氧運動和力量鍛煉都可以幫助減輕或控制疼痛。做適合自己和自己喜歡的鍛煉,會有助于我們保持鍛煉的習慣。
運動,安全很重要,要注意:
(1)避免跌倒風險;
(2)追求姿勢正確;
(3)避免加劇疼痛;
(4)慢慢來、多多練。
慢性疼痛的身體準備開始鍛煉,可能會不適應,因為人們覺得鍛煉就是要去健身房或做高強度的項目。事實上,任何減少靜坐或臥床的活動,都會帶來益處,進而有助于減輕疼痛。
對慢性疼痛患者可能有效的鍛煉有:提升耐力的散步、單車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增強肌力的住家舉重練習、坐位力量訓練和彈力帶鍛煉;提高柔韌性的伸展運動、太極、瑜伽、八段錦等。
運動不可過度,當一個人開始恢復的時候,容易感覺良好、用力過猛,導致更多疼痛和更長的病程。當我們考慮是否增加鍛煉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鍛煉加劇疼痛。忽視疼痛會加重疼痛病況。
在疼痛緩解的時候鍛煉也要循序漸進。
如果疼痛、腫脹或炎癥出現(xiàn)在特定的關節(jié)或身體區(qū)域,請專注于其他區(qū)域。
如果疼痛加劇或身體感覺不對勁,請向您的醫(yī)療團隊尋求建議和支持。
如何開始不費力?
“無痛”運動看這里
如果以前不鍛煉,或者在長時間不鍛煉后準備再次活躍起來,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們要謹記循序漸進的原則:
不要過于著急
一般身體活動建議是每天 30 分鐘,每周五天,也就是每周鍛煉共150 分鐘,但每天鍛煉10分鐘也有益。還有研究顯示,就算每周只進行兩到三次的適度活動,也有助于減輕疼痛和抑郁。
從減少久坐開始
任何增加身體活動和減少久坐的項目都值得推薦,多站站、做家務都是運動。
善于利用資源
在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和其他在線資源上查找鍛煉資源。
障礙是不可避免的。據(jù)阮主任介紹,慢性疼痛患友的常見障礙包括疼痛本身、睡眠不佳、抑郁、焦慮、逃避恐懼信念,還有對安全的恐懼和對額外傷害的擔憂,等等。以下表格列出了常見障礙并給出克服建議。
身體活動的常見障礙與應對
本文指導專家
疼痛科 阮祥才 主任醫(yī)師
手術麻醉中心疼痛科主任、手術麻醉中心副主任(兼)、日間手術中心主任(兼)
專業(yè)介紹:廣東省醫(yī)學青年杰出人才、廣州市醫(yī)學重點人才,醫(yī)學博士,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曾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yī)學中心和德國羅騰堡地區(qū)醫(yī)院研修,從事疼痛醫(yī)學臨床相關的研究,主持三項、參與五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
醫(yī)療特長:擅長慢性疼痛疾病的診斷,以及嗎啡泵、三叉神經(jīng)球囊壓迫和射頻等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
學術任職:廣州市疼痛醫(yī)學分會主委,廣東省神經(jīng)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疼痛醫(yī)學分會、疼痛醫(yī)師分會和醫(yī)院協(xié)會疼痛科管理專委會副主委。
出診時間:周一、周三上午
責任編輯:張婷婷
初審:戴希安
審核:簡文楊、樂虞瑩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fā)布:李漢榮
內容來源:中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