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覺得在生活、工作上,沒發生什么事兒,好像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壓力,但是總感覺身心很疲勞,這是為什么呢?
疲勞主要的原因是壓力,大家對于壓力的概念可能是模糊的,認知得不是很清楚,認為壓力是一些事件,比如突然發生的事、不良的情緒等,認為壓力是能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到的。
其實很多壓力是隱性的壓力,比如有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家看孩子,做家庭主婦,疲勞的發生率在80%。帶孩子的壓力是極大的,這個壓力是潛在的,而且是24小時一直存在的,沒有時間來休整。
一、日常中的壓力源來自于哪里?
壓力源有很多,在測表里面有幾十種、上百種。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感受到的,這些都可以是壓力源。
密閉的環境,比如高樓、地鐵;嘈雜的環境,有很多噪音、輻射、電磁波,這些都可以帶來壓力。
工作時,比如專注地思考,一直緊張地盯著一些表格、數據看,過度關注、凝神、思考,也是壓力。
大自然環境,比如霧霾天,惡劣的天氣,大自然給予的,感知到的和內心所承受的,都是壓力。
壓力源不僅僅來自于工作、學習,生活中還有很多隱性的壓力存在,壓力是無形的。
當壓力存在時,可能我們會感覺到疲勞,包括身體疲勞,心理疲勞,腦力疲勞,出現疲勞該怎么辦?要注意什么呢?
二、慢性疲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自我養護?
首先要擺脫壓力源。疲勞是因為壓力源太多,身體對壓力源感覺太敏感引起的,所以要擺脫壓力源,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規劃好時間,每天工作多長時間,中間一定要有緩沖,緩沖很重要,這樣壓力源就會接收得少一些;
要運動,舒展、伸展對于氣血暢通很重要,每天要有一定的運動量,讓大腦在運動的時候得到休息;
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熬夜、不健康飲食、吸煙喝酒,會讓身體變得很糟糕,神經變得很脆弱。另外不要喝太多咖啡和濃茶,對神經也是個刺激;
建議多吃一些對神經有幫助的食物,B族維生素對于緩解壓力非常重要,維生素B族含量多的食物,比如各種顏色的蔬菜、谷物、胚芽等;
注意補充色氨酸,可以讓心情舒暢,因為色氨酸是生成5-羥色胺的基礎物質。色氨酸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小米、香蕉、牡蠣、貝殼類的海鮮、堅果等;
注意補充礦物質,比如鈣、鎂,會讓情緒變得舒緩,不那么緊張,讓情緒得到平復。
三、按摩哪些穴位能幫助緩解疲勞?
頭部疲勞,以頭部按摩為主,可以按摩頭頂的百會和四神聰穴。按摩百會和四神聰穴,可以調動這地方的陽氣上來,讓聚集在這地方的東西得到疏解。
眼睛、耳和太陽穴的位置,是膽經行走的地方,沒事兒可以從眼睛這個地方往外搓,搓到耳朵后邊捋,捋到風池穴。在耳、眼外和耳后這個地方進行按摩和梳理,在有壓痛點的地方輕輕地點壓,膽經得到疏解以后,緊張和焦慮感就能緩解。
軀體疲勞,可以做伸展運動,做頸肩按揉,后背推拿、按摩和梳理。下肢抻筋、抻拉,把筋抻開以后心情也會變好。中醫講肝主筋,筋膜有神經感受器,緊張的時候筋膜會緊張,筋膜得到伸展以后,心情也會變好。
慢性疲勞,長期透支得很厲害,虛勞,要護腎,可以按摩腎俞穴、關元穴、氣海穴,還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強壯補虛的功效。
四、經常覺得疲勞、很累,怎么運動?
疲勞的人一定要運動,很多疲勞的人是缺乏運動的。
運動一定要從輕到重,從少到多,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一定要個體化。
在運動過程中要掌握一個原則,叫小累而不疲。小累而不覺得疲倦,運動完以后覺得身體舒展開了,很輕松,微微出汗,晚上睡眠更加好了,而不是累得更加睡不著了,這種運動量是最合適的。這樣的運動量維持一周后,可以循序漸進再往上加,逐漸增加運動量。
疲勞要選擇舒展性的,戶外的有氧運動,關節、韌帶、肩頸,容易勞損的關節一定要運動,通過運動以后達到氣血循環,對關節有好處。如果在封閉的環境,可以選擇一些娛樂性的運動,比如健身操、韻律操、廣場舞、踢毽子,能夠調動體內內啡肽系統,讓心情愉悅起來。
運動要滲透在生活和工作中間,是碎片的,辦公室的運動我們叫碎片化運動,比如坐半小時站起來伸個懶腰,往后下腰,踢腿,遠方看一看,這都算簡單的運動。
五、聽音樂能幫助緩解疲勞嗎?
《黃帝內經》里面提到:百病生于氣,止于樂。因為生氣而生病,音樂療法可以治療一些心理性疾病和情緒性疾病。
秦始皇非常鐘愛音樂,創建了秦編鐘,每天都聽。秦始皇一生殫精竭慮,壓力很大,他用音樂來舒緩緊張的情緒;歐陽修通過彈古琴,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癥。
音樂的節律,包括音調,可以跟我們的心身達成共鳴,可以讓心里很多東西得到疏解,得到宣泄,得到安撫,所以音樂療法對緩解壓力造成的疲勞,是非常有益處的。
中醫有五樂療法,do、re、mi、sol、la。do對應脾;re對應肺;mi對應肝;sol對應心;la對應腎。五樂療法是音樂療法,可以根據病情制訂音樂。
對于亞健康疲勞人群,壓力、緊張、焦慮舒緩不夠,宣泄不夠,要聽一些歡快的音樂,讓自己能夠舒展,能夠放松的音樂;如果特別壓抑,一定要聽舒緩的音樂;心情非常煩躁,要聽一些安靜的音樂。
能夠讓惡劣的心境變弱,讓心情能夠好起來,那么這個音樂就是對的。
作者:彭玉清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董福慧 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研究所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