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骨頭堅硬或者疏松跟骨量相關,人體有骨量的峰值。一般中國人群在25-35 歲達到峰值骨量;而40 歲后無論男女,骨量均會開始緩慢丟失,原本緊密的骨頭慢慢松散,可能在某一天,我們就會遭遇“啪”的一下,某塊骨頭斷掉的境況!
很多人想靠吃高鈣飲食、曬太陽或吃VD來保持骨密度,然而卻發現收效不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骨骼要強健,適當的運動也必不可少。
其實運動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復雜,大家都知道散步可以提升心肺功能;而您不知道的是,只需要簡單的“散步”就有助于延緩骨質流失,如果再加上幾種變化,就能達到提升骨密度的效果。
走路真的能減少骨質疏松!
很多研究發現,通過走路可以讓骨質不再流失,以達到延緩骨質疏松發生的效果。如果我們在散步時再進行一些有意識的鍛煉,還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癥和骨折。
同時,走路的動作可以刺激大腿骨、髖骨的骨質成長,這兩個地方是骨質疏松時容易發生骨折的位置,也是老年人最容易因為骨折而導致失能或死亡的原因!
下面幾種散步的方法,幫您提升骨密度。
1. 快速步行。“美國護士健康研究”網的一項面對6萬多名絕經后婦女的觀察研究顯示,那些每周至少快走4次的婦女,髖部骨折風險遠低于那些走路速度慢的女性。
因此,建議您散步時采取“間歇走”,即散步時注意加入3-5次各2分鐘的快步走,速度以無法與他人對話為宜(大概是2秒走3步的速度)。每次快走后,進行約1-2分鐘的緩步走;如此交替循環。這種緩急交替的散步方法還能緩解背痛,避免高沖擊力的運動所造成的傷害。
每天大約需要30-40分鐘的運動時間;但您不需要特地一次完成,比如把40分鐘分成2個20分鐘的走路,早晚各一次;或是早中晚分3次完成就可以。
2. 橫向行走。發表在《國際骨質疏松癥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橫著走與高沖擊力的運動一樣,都能增加骨密度。運動機能學專家建議,散步3-5分鐘之后,再花30秒用腳后跟(或前腳掌)橫著走進行鍛煉。
3. 散步結合跳躍。一項研究發現,25-50歲的女性如果連續跳躍20下,每天2次,4個月后其髖部密度就會明顯增加。您可以散步時在手機上設置定時器,每散步5-10分鐘,然后進行連續原地跳躍20次(約30秒);然后休息30秒后再繼續第二輪散步,接著再進行跳躍,如此反復。
跳躍要點:雙腳站穩,雙膝彎曲,同時雙臂向后擺動,然后利用爆發力向上跳起。
4.散步時結合爬樓爬山。相比平地走路,快步上下樓梯和爬陡峭的小山更能鍛煉骨骼的強度。若經常散步的周邊有很多小斜坡,那么您可以找2-3個坡度適中的斜坡,或在大型建筑物外的樓梯附近,花2分鐘爬個坡或樓梯。一段時間后,就會有助于骨密度的改善。
溫馨提示:
1.骨質疏松的治療不僅包括多運動、補鈣,還需要結合生活方式調整、運動康復和服用抗骨質疏松藥物等綜合性、長期性治療。如果您已確診骨質疏松癥或有較高的風險,一定要到醫院尋求規范化的治療。
2.鍛煉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上述鍛煉強度請根據您的身體情況酌情調整。如果鍛煉引起身體嚴重疲勞或有疼痛產生,請停止練習或減少運動量,不要盲目堅持,必要時休息并就醫。
3.跳躍和爬山爬樓運動,需要在您的膝關節狀況良好,沒有疼痛的前提下進行,并且不建議強度過大。有膝關節問題的朋友,請不要輕易選擇這兩種方式,或咨詢您的醫生后決定。
平臺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