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才3個月,已經發燒4天了,每天門診輸抗生素,咋還是熱不退呢?” 近期,兒科門診中人來人往,許多家長心急如焚。除了可能是流感和支原體肺炎,有的患兒被診斷為小兒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川崎病。川崎病有哪些表現?該如何治療?接下來,順義婦兒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陶彎就來為家長們進行解答。
川崎病有什么表現?
川崎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陶彎介紹,目前考慮可能與感染有關,疾病或是由于感染導致的孩子免疫激活損傷全身各處的血管而引起,尤其是給心臟提供血液的冠狀動脈。該病主要見于5歲以下兒童,臨床上主要有6種常見癥狀。
發燒
發燒是許多疾病的表現之一,對于兒童來說,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其中病毒感染尤其常見。兒童病毒感染通常會出現流鼻涕、打噴嚏、咳嗽、嘔吐、腹瀉等癥狀,然而川崎病卻并不伴有這些典型癥狀或這些癥狀并不明顯。與其他病毒感染相比,川崎病發燒的主要特點是體溫較高,通常可以達到39-40℃,并且可能會反復出現。雖然大多數病例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中,但并不意味著超過5歲或女孩就不會患上這種病。當一個5歲以下的患兒反復發燒并且抗生素治療無效時,應警惕川崎病的可能性。
手足、肛周潮紅、硬腫或脫皮
川崎病的其中一個顯著的癥狀是手腳等硬腫、潮紅。在發燒3-4天后,孩子的手掌和腳底會發紅,手指頭和腳指頭末端因為腫脹而顯得有點發亮。孩子可能會形容他們的手指和腳趾皮膚感覺有點緊繃、發癢甚至疼痛。經過2-3周的恢復期后,這些發紅或腫脹會逐漸消退,隨后手指、腳趾和肛周等部位會出現片狀脫皮現象,尤其是在與指甲接觸的部位常見。
皮疹或卡介苗接種處紅腫
川崎病是一種可能導致兒童發熱和皮疹的疾病。在發熱過程中,許多孩子會出現皮疹,通常在發熱五天內出現,主要出現在前胸、背部、臀部和四肢等部位。有些孩子在出現皮疹后,經過一天的時間就已經完全恢復。然而,如果這些孩子在之后使用了抗生素進行治療,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抗生素過敏反應,進而被忽略其他可能的病因。
陶彎介紹,該病的皮疹是凸出皮膚表面的紅色斑塊,也可能是密集的細小紅色疹子,有時也會表現為不同類型的皮疹,這使得它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猩紅熱和風疹等。目前認為,卡介苗接種處出現紅腫,也可以作為川崎病的一項臨床特征。
來源 / 順義婦兒醫院
眼睛發紅
眼睛發紅這個病癥通常在孩子發燒1-2天后出現,然而與感染性結膜炎不同的是,該病并沒有明顯的分泌物。
來源 / 順義婦兒醫院
口唇、口腔、舌頭發紅
這種變化通常在發病后的1-2天內出現,表現為嘴唇呈現紅色、干燥、皸裂、脫皮及出血等明顯癥狀,同時口腔粘膜和舌頭發紅,舌頭上可觀察到大量紅色小凸起。
頸部淋巴結大
孩子脖子上可能會摸到“小疙瘩”,這些疙瘩通常直徑大于1.5厘米,通常只出現在身體的一側。
川崎病怎么治療?
如果不及時治療,川崎病可能會對冠狀動脈造成損害,這種損害一般出現在病程的2-4周,因此一旦診斷,必須盡快采取措施治療。早期用藥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瘤的出現或防止已經出現的冠狀動脈擴張進展為不可逆的冠狀動脈瘤。
急性期治療的目標是減輕并終止全身炎癥反應 、預防冠狀動脈病變發生和發展,并防止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川崎病急性期的治療用藥主要包括: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并根據情況給予激素、抗血栓、生物制劑等。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司匹林時要避免與布洛芬聯用。除了急性期的治療外,還建議在恢復期進行長期隨訪,以確保及時發現和治療可能存在的風險。
陶彎提醒家長們,對于川崎病的預后不必過于擔憂。在及時、規范的治療下,大多數患者的預后較好。然而,若出現冠狀動脈損害并持續超過1個月,患者需要定期門診隨訪,進行心臟彩超和冠狀動脈超聲等檢查。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使用過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孩子,在接下來的9個月內,應避免接種活疫苗。并且在接種疫苗前,家長應告知接種醫師孩子曾使用過丙種球蛋白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