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的健康關系到身體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中老年人養成了“熱水泡腳”的習慣。
誰承想這養生妙招,卻成了某些人的催命符。
泰州55歲的王先生泡了十來分鐘腳后,整個腳腫得像個發糕,還發黑發硬,為了保命,醫生不得不給他截肢。
無獨有偶,江寧49歲的陳女士在家熱水泡腳時,突發腦血管動脈瘤破裂,經搶救無效后離世。
泡腳到底是“養生”還是“自殺”?
我們來好好聊一聊!
第
1
點
—The First—
泡腳時身體的微妙變化
老話說啊:“養生先養腳,養腳永不老。”
腳作為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熱量常常不足。
加上腳踝皮薄、血管多,極易散熱,所以腳丫子通常是全身上下最容易冰冰涼涼的地方。
而泡腳是最直接快速的升溫方法。
隨著溫度的升高,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速度也會加快。
這份溫暖沿著血管傳遞給全身,加速血液循環,讓核心區域更好的散熱,身體也會因此進入舒適的放松狀態。
但泡腳這件好事,并不是人人都受得起。
第
2
點
—The Second—
這4類人泡腳,是在“慢性自殺”
1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通常有交感神經興奮和血管收縮的問題,如果水溫過高或泡腳時間過長,可能會刺激人體交感神經,增加血容量,收縮血管,從而增加高血壓。
同時,高血壓患者大多都并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泡腳可能會導致患者大量出汗,導致血液濃縮,會進一步加重心、腦缺血和缺氧。
2
靜脈曲張患者
靜脈曲張通常伴隨著血管問題。泡腳時,如果水溫過熱,可能會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從而加重靜脈曲張的癥狀,到時血瘀更加嚴重。
3
糖尿病患者
圖源:soogif
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周圍神經病變,對溫度的感知能力較低,容易造成燙傷。
如果足部或下肢被燙傷,由于供血不足、營養不足等問題,傷口感染不易愈合,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皮膚潰瘍,甚至可能需要截肢。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下肢血管神經病變可能會影響血液循環和感覺傳導,導致對溫度的感知更為遲鈍,增加燙傷的風險。
4
皮膚感染的患者
如果腳上有開放性的傷口、潰瘍、真菌感染或其他皮膚問題,泡腳可能會引入細菌,導致感染加重。
在這種情況下,泡腳百害無一利。
泡腳雖然說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有利無害的,但是對于上述這4類人群來說,最好是不要泡腳,以免帶來嚴重后果。
第
3
點
—The Third—
舒服泡腳別踩4個雷區
1
別太燙
泡腳不是燙腳,脆弱的皮膚耐不住高溫。
一旦超過皮膚的耐受溫度,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就會受到損害,造成雙腳皮膚干燥、皸裂。
對一部分患有疾病的人來說,高溫的殺傷力更是驚人!
比如患有下肢動脈閉塞癥和糖尿病足的人,高溫泡腳甚至能致殘!
所以,安全起見,建議把水溫控制在40℃以下。
把腳放下去的時候,一定要用手試試溫。
2
別加料
圖源:soogif
中藥材五花八門,效果各異。
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藥理知識,也沒有咨詢過醫生,自行往泡腳水中“加料”,白泡了不說,還可能因為用藥不當反而受傷。
既然如此,何必加小料,又不是要給腳入味。
3
別太淺
泡腳的時候,水不要只沒過腳背。
水深可以選擇在30厘米左右,相當于沒過腳踝的三陰交,如果能沒過小腿的承山穴則更好。
想要達成這一要求,選擇的泡腳容器就要足夠深,比起盆,桶顯然更“合腳”。
4
別太久
圖源:soogif
我知道泡腳的感覺很舒服,但真的不能太久了。
每次泡腳持續20分鐘即可,最長也不建議超過30分鐘,只要身上微微出汗就可以停下了。
之所以要這樣做,和上文說到的一個“知識點”有關——泡腳的熱量會沿著血管傳遞到全身,其中自然包括大腦。
泡的時間太長,腦部便容易供血不足,出現頭暈、胸悶的癥狀。
泡腳這件事,就是看起來簡單,但操作卻很講究。
如果你想享受泡腳的舒爽,泡腳的“姿勢”可別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