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無法獨立行走時,一些家長可能會考慮是關節或脊柱等問題。然而,經過詳盡的醫學檢查后,并未發現明確的器質性病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轉向另一種可能——心理疾病,孩子的心理狀態也可能會對其身體表現產生直接的影響。10月10日是第3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關注的焦點是“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接下來,順義婦兒醫院精神心理科的副主任醫師姜濤將為大家講解在精神心理科,哪些疾病可能導致孩子無法行走。
分離性運動障礙
分離性運動障礙常常表現為一個或多個肢體的全部或部分喪失運動能力。在這種障礙中,癱瘓可以是部分性的,即運動減弱或運動緩慢,也可能是完全性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共濟失調,尤其是雙腿,這導致他們無法站立或進行其他身體協調運動,而不借助外界幫助則更為困難。另外,患者還可能有一個或多個肢端或全身出現夸張震顫。這些癥狀與一些疾病的癥狀相似,如共濟失調癥、失用癥、運動不能癥、構音困難、異常運動和癱瘓。
木僵
木僵指的就是患者的動作行為和言語活動完全受到抑制或減少,并常常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在嚴重的情況下,這種情況被稱為僵住,此時患者會變得不言不語、不動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對刺激缺乏反應。如果不進行治療,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輕度的木僵稱為亞木僵狀態,表現為問之不答,喚之不動,表情呆滯,在無人看護的情況下,患者也能夠自動進食并解小便。木僵狀態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緊張性木僵:緊張綜合癥的一個常見的運動性抑制狀態,木僵程度不一,輕時言語、動作、行為減少,呈亞木僵狀態,嚴重時運動完全抑制,呈典型的木僵狀態,僵住不動。在木僵狀態的情況下,患者的肢體可任人擺布,這種情況被稱為“空氣枕頭”,醫學上叫蠟樣屈曲。此時,患者的意識是清晰的,事后能夠回憶。上述情況常見于緊張型精神分裂癥。
心因性木僵:指在急劇而強烈的精神創傷之下出現的普遍性抑制,病人的活動會顯著減少,出現呆滯、緘默、拒食,甚至出現僵住的狀態。此外,還可能會出現心悸、面色潮紅、蒼白、出汗、瞳孔變化。一般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有輕度的意識障礙。
抑郁性木僵:這是因為急性嚴重抑郁所致,患者的表現通常極為遲鈍,他們靜坐不動、臥床不起、緘默不語,且情緒深陷消極與悲觀。在此之后,他們可能出現精神運動性抑制。病人的面部表情、姿勢和內心體驗往往保持一致,這一點在抑郁癥中也較為常見。
器質性的木僵:主要見于腦炎、腦腫瘤、癲癇、腦外傷,有時呈木僵或亞木僵的表現,患者有一些相應的器質性的疾病的病史和體征。
肌張力障礙
肌張力障礙是一種影響神經系統的疾病,它會導致肌肉異常收縮和持續性肌張力增高,進而引起異常姿勢或運動。在精神心理科臨床中,有些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導致肌張力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肢體活動受限、局部肌肉強直、痙攣等一系列癥狀。在面對這類癥狀時,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非常重要,應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