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進入秋分節氣,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陰陽交替的關鍵節氣之一。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張曉瑩介紹,從秋分起,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因此養生要順應自然界“收”的特點,要收斂陽氣,以防耗損陽氣,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
早臥早起,收斂陽氣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時晝夜溫差加大,早晚應注意添加衣物保暖。不過,秋分時節雖涼風習習,卻不甚寒冷,秋高氣爽,是秋凍的最佳時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尤其是青壯年和身體健康者,有助于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不過,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切忌盲目“秋凍”,應及時增添衣物,保護陽氣。
張曉瑩指出,秋分時節陽氣日退,陰寒日生,為順應秋季的“收斂”之氣,宜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早臥,能順應陽氣的收藏,早起,能順應陽氣的舒長,以此可斂陽氣,養身體,適應人體陰陽消長的變化。
多吃潤溫食物,預防秋燥
秋分之后,雨水漸少,秋燥是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燥邪最易損傷人體津液,預防秋燥是秋季飲食不變的主題,因此,在飲食攝養上應掌握“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盡量少食蔥、姜、蒜等辛味之品。張曉瑩表示,秋分的“燥”與初秋之溫燥不同,此時寒涼之氣與燥相合,屬“涼燥”,因此,可適當多吃有溫潤、濡養功能的食物,如鴨肉、山藥、藕、蜂蜜、芝麻、核桃、杏仁、梨、柿子、百合、銀耳等。酸甘化陰,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山楂等。
另外,還要補充充足的水分,多喝開水、淡茶等,以養陰潤燥。
運動切勿過于劇烈,耗損陽氣
秋高氣爽,是鍛煉的好時期。秋季重養收,因此,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也應堅持養收原則。運動時,注意時間不要過早或過晚,運動量不宜太大,可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避免運動太過劇烈,出汗過多而耗損陽氣。秋天容易疲乏思睡,運動后要注意休息,恢復體力。
Tips:推薦食療方
沙參麥冬秋梨飲
做法:選取個大汁多的梨 1 個, 生地黃 10 克、沙參 10 克、麥冬 10 克、玉竹 10 克、冰糖 5 克, 加水煎煮之后去渣取汁,代茶飲用。
功效:適用于秋季出現口干舌燥等癥狀 。
銀耳蓮子飲
做法:選取銀耳 30 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玄參10克、蓮子 20 克(去芯),加水熬煮 30 分鐘后,即可食用。
功效:適用于秋季出現皮膚干燥瘙癢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