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癌癥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所上升。這一形勢引發了廣泛關注,人們紛紛探尋其背后的原因。很多人認為,這除了可能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存在影響。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會選擇快餐和加工食品,而忽視了健康的飲食方式。飲食習慣,會是年輕人癌癥發病率上升的“罪魁禍首”嗎?
年輕人癌癥發病率升高
在日常生活中,癌癥往往被視為一種“老年病”,這種印象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盡管老年人患癌癥的比例確實較高,但年輕人患癌癥的情況并不罕見。
2022年,《自然》子刊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上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警示說,50歲以下人群的癌癥發病率上升是“新興的全球流行病”(emerging global epidemic)。
近期,由浙江大學與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聯合的科研團隊也做了相關研究。在對204個國家29種癌癥在所有14歲至49歲人群中的發病率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2019年,50歲以下人群的癌癥發病率比1990年大幅增長了近80%。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它再次提醒我們,年輕人的癌癥問題并不罕見,需要引起重視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發現,從2010年到2019年,美國早發性癌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胃腸道癌癥的發病率增長最快。這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嗎?
這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引發癌癥
《柳葉刀》雜志上曾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追蹤了1990-2017年全球195個國家居民的飲食習慣與造成的疾病負擔、死亡率之間的聯系。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范圍內有超過1100萬人因不良飲食習慣而喪生。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因飲食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死亡病例居于全球首位。
盡管目前我們還無法明確地解釋為什么年輕人癌癥的診斷數量在增加,但這些飲食習慣的確有可能導致癌癥的發生。
超加工食品食用過多。超加工食品主要由從食品中提取的物質制成,并添加了人造色素和防腐劑等添加劑。這些包括熱狗、方便面、餅干和軟飲料。超加工飲食會帶來兩個主要潛在的問題——過多的卡路里和纖維不足。長此以往,可能會帶來肥胖、結直腸癌等疾病風險。
紅肉、加工肉類攝入過多。根據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的研究發現,紅肉(牛肉、羊肉、豬肉等)、加工肉類(培根、午餐肉、熱狗等)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粵式咸魚會增加鼻咽癌風險,而乳制品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飲食過燙。家中長輩的日常告誡“趁熱吃”,其實并不是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事實上,經常食用過熱的食物或飲料,如65℃以上的熱飲、燙食等,如咖啡和茶,可能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長期反復食道黏膜受到高溫的刺激,可能導致出血,并最終誘發癌癥。研究發現,大多數食管癌患者喜好熱食、熱飲。因此,保持適度的飲食溫度對健康至關重要。
飲食不均衡。肉食主義、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好食甜食等都會導致體內營養不均衡,長期下來,可能會誘發腸癌、胰腺癌、乳腺癌等。
長期吸煙喝酒。浙江大學的科研團隊對23種癌癥中近13萬名患者的分析數據顯示,吸煙與癌癥生存期有顯著相關性。相對不吸煙的人,吸煙者死亡風險升高19%,預期壽命縮短了5.9年,該研究在《癌癥通訊》雜志上發表。飲酒與好幾種癌癥有關,包括肝癌、乳腺癌、口腔癌、喉癌等。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將酒精和其代謝物乙醛已列為一級致癌物。
改善飲食習慣能降低患癌風險嗎?
為了確定飲食對癌癥風險的確切影響,需要進行更多長期、大規模的研究。但我們確實應該在生活中更加重視我們的飲食習慣。“雖然不能完全保證改變生活方式就能預防癌癥。但如果你未滿50歲,最好的癌癥預防就是掌控你的健康,并避開任何可控的風險因素”,根據加州腫瘤內科醫生和血液學家Luke Chen博士表示。
每個人的癌癥風險狀況都是不同和復雜的,但吃健康的飲食可以減少肥胖的幾率,這與廣泛的慢性健康問題和癌癥有關。許多癌癥預防組織推薦富含纖維、全谷物、水果和非淀粉類蔬菜以及低添加糖、加工肉類和精制谷物的飲食。在生活中可以評估自己的長期飲食模式,并問問自己是否每天獲得足夠的水果、蔬菜和纖維。
Luke Chen博士進一步說明,除了均衡飲食,還應進行合理的癌癥篩查、定期鍛煉、不吸煙,并且只適度飲酒。此外,某些疫苗還可以預防致癌病毒,如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