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幼兒園門口的“生離死別”大戰,孩子哭、媽媽哭、奶奶無奈、爺爺轉身走、爸爸不斷刷班級群看老師更新的照片。
一位3歲半孩子的媽媽,很糾結該不該硬送不想去幼兒園的娃娃去。
她觀察孩子的情況,覺得孩子是打心底里不開心、不是做戲給家長看,在幼兒園里也是一陣陣的哭。放學接孩子時,看到家長也不開心、也不和老師道別。
她知道過來人的經驗硬塞就是,可又擔心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其實當媽后,都特別焦慮,這種心情我懂。我從家長的焦慮點、如何解決焦慮這兩個方向聊一聊。
1
媽媽焦慮的其實不是該不該送幼兒園,而是怎么送幼兒園
我是一位6歲雙胞胎兄弟的媽媽,孩子8月出生,今年,我送他們進小學。3年前,送進幼兒園,談談我自己感受和這幾年看到的情況。
談談這位家長焦慮的兩點:
第一,這位家長擔心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強行送是不是讓孩子更反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二,家長也知道孩子3歲多還是得去幼兒園,開始適應社交生活,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讓孩子能夠接受改變。
其實我們要解決這兩點焦慮的,只有一點: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方法是需要學校、家長、孩子三方一起努力的。
2
與孩子溝通
了解孩子是遇到了什么解決不了的事情(比如老師、同學的不友好,上廁所問題),還是單純的分離焦慮。
溝通問話不要帶有引導性,可以試著這樣問:
寶寶,今天在幼兒園有什么開心的事嗎?認識了新的同學嗎?是女孩子還是男孩子,你記得她的名字嗎?那下次我們可以問問同學叫什么名字,也可以向同學介紹下自己。
孩子在這個年齡,是更愿意與同年齡的交流的,老師作為父母或家庭保姆的替代照顧者,一時半會還難以親近。
我們可以通過問話,引導孩子覺得幼兒園好像也不錯,有玩伴、有玩具、有老師帶著一起做游戲。
還可以問問孩子:
寶寶,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什么不開心的事?那你是怎么解決的呢?是不是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者回家來是可以告訴媽媽的。
讓孩子說出她內心恐懼的真實原因。孩子的話可能帶有夸張的成分,這不是孩子撒謊,是他們語言能力還比較弱,或者對他們來說,真的是天大的事。孩子說什么都不要慌,冷靜求證,可以與老師、與其他同學家長求證后,再正確處理。正確處理很重要。
我家雙胞胎哥哥,小班時候,有次周日晚上,突然鬧情緒,不肯第二天去幼兒園。多虧我家雙胞胎,都在一個班,通過哥哥的描述加弟弟的補充,我知道是周五時候,哥哥在玩滑滑梯時,被大班幾個孩子推搡了,可能嫌哥哥在滑梯上走得慢了。
應該當時動靜比較大,弟弟找了本班老師過來,我們本班老師還用紙卷起來打了人家那幾個大班孩子的手。
老師算及時解決問題了,孩子沒留下什么傷,但心里是怕了。
周六周日在家玩的時候忘了,到周日晚上想到要上幼兒園了,就抗拒了。
后來我說有問題及時告訴老師、媽媽,我會去幼兒園找老師、找園長溝通;如果再有類似事情,我會讓這樣的孩子,再當面給你道歉。
我家哥哥就滿意的睡覺了,后面當然也沒有發生這樣的事。
3
家長堅定送
家長不要猶猶豫豫送還是不送,聰明的孩子很會看大人眼色,發現你覺得可以小班不送,可以在家多待一年,孩子也會放縱自己,沒有我不送小寶寶的概念。
看孩子平時和媽媽還是奶奶更親,可以每天早上臨出門時,給孩子手掌心親一個吻,說媽媽的吻會陪伴你一天的。
我家別看雙胞胎在一個班,結果弟弟在幼兒園也一個人坐著哭了好久。我每天早上要給他倆手掌心親好幾個吻,才能離開。
弟弟大班時候告訴我,小班時候有次他在哭,有個同學來安慰他:“別擔心,你的外公就在外面等著你,到放學就接你回家的。”那個小朋友看到我家是外公送。
我問弟弟,你記得是哪個同學嘛?
弟弟說不記得了。
我真想感謝這位同學,真不錯。弟弟說后來他就真的不哭了。
相信孩子自己,相信大多數老師與同學也是友好的,會相互幫助的。畢竟成長必須走出這一步嘛!
4
與老師、幼兒園及時溝通
如果覺得孩子情緒一直不正常,可以問問老師情況,看看幼兒園發生了什么事,參考孩子自己的描述,大致能猜到自家孩子是因為什么不愿意上幼兒園。
第一個月上幼兒園,大多數家庭還是會辛苦點,孩子有分離焦慮很正常,我們正面引導、側面打聽、多方面使力,幫助孩子順利邁出走入社會的第一步。
同時,平時也可以帶孩子看看進入幼兒園這一類的繪本,繪本故事中引導孩子去適應幼兒園的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