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安三萬里》最近很火,但比電影本身更火的,是由于很多孩子在電影院里跟著電影角色一起朗誦詩歌而引起的爭議。
于是,關于“厭孩癥”的話題又被扯出來。
人們真的是厭孩嗎?
當然不是,成年人類對幼崽的喜歡是刻在基因里的,孩子天真可愛,誰不喜歡呢?
但這句話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好心情。好心情會讓人覺得這個世界無比美好,心情差的人會覺得自己活在地獄里。
心情好的時候,看誰都順眼,心情不好,看誰都可惡。
當你為眼前的熊孩子感到憤怒的時候,究竟是熊孩子讓你心情不好,還是你本來心情就不好呢?
如果恰逢最近工作已經讓你倍感壓力,好不容易抽時間出來看看電影換個心情,結果遇到一群孩子在電影院里大聲朗誦,你當然有理由生氣。
但假如換一個前提,最近你心情很好,不僅事業發展順利,昨天買的彩票還中了獎,這時候你進電影院,再看看那些朗誦詩歌的小朋友,會不會覺得人間有愛呢?
當然,熊孩子擾亂了秩序,應該被懲罰。家長不好好看管孩子,更應該受懲罰。一個現代化的發達社會,必然是要講規矩的。
只不過,在規矩不斷迭代后的發達社會里,現代人的脆弱性也越來越強。
現代人的生活很精致,哪怕是所謂的“窮人”,享受到的物質財富和生活便利也不會輸給舊社會的富豪。
但越是精致的環境,越容易帶來脆弱性。
這種脆弱性讓人稍有不順就責怪社會不公,稍有勞累就怒罵社會內卷造成的壓力。每個人都像是小心翼翼端著玻璃杯子,生怕被誰碰到自己,玻璃杯就摔碎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喜歡小孩子太鬧騰的人,應該也不會喜歡太鬧騰的老人,準確地說,是不喜歡鬧騰的人。遇到鬧騰的人,心里就會很煩,這就叫鬧心。
遇到鬧心的事兒,怎么辦呢?
通常,我都會用溝通來解決。孩子讓我鬧心,我會和孩子溝通,家長讓我不舒服,我會和家長溝通。
有人說我才懶得溝通,其實,懶得溝通也是一種溝通。和別人互懟、互罵甚至斗毆,都是溝通,只不過效果不好,還耗費體力和時間,所以不提倡。
如果運氣不好,遇到沒法溝通的人,但自己咽不下這口氣,身邊又沒有警察叔叔和熱心群眾幫忙,怎么辦?
這個時候,就需要和自己溝通了。關鍵是對自己當下狀態的關注,問問自己,我此時此刻的情緒是什么?我的這些感受是什么想法引起的?
一旦你知道自己此時此刻在想什么,知道自己當下的情緒是由什么想法引起的,人就會處在有意識的狀態里,而保持有意識狀態的人,心情會很舒暢。
拿看電影來說,當我看到孩子站起來朗誦詩歌時,我感到很生氣,很煩躁,很著急。這些感受的來源,可能是因為,我擔心他們會打擾我看電影,他們會讓我聽不清電影人物的聲音,會影響我的觀影感受,會讓我這五十塊錢的電影票花得不值,會……
哦,原來我是因為這些想法在生氣,那這些想法真的客觀嗎?小孩子的朗誦真的會傷害到我嗎?我真的是無法接受現場有孩子和電影人物一起朗誦的場景嗎?這種難得一見的場景真的是一種損失嗎?他們會讓我失去什么呢?我有必要讓自己保持在這種不愉快的狀態里嗎?
當這一連串的問題問完以后,我們便不再是那個輕易受環境影響的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選擇。
是的,選擇權在我們自己手里,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我們擁有選擇權,我們可以在有意識的狀態里去做出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選擇。
或許,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但人是需要掌控感的,與其去控制那些無法控制的外部世界,不如轉而向內,為自己做出選擇,這也是我們最容易控制的。
當我們可以信手拈來地做到這一點時,自由意志的價值就彰顯了,我們成為了真正自由的人,成為脫離苦海的人,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那些讓我有機會完成自我成長的“熊孩子”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