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在農耕社會是一個重要節日,農民們辛苦勞作一年,立冬這一天要好好休息,吃頓大餐,犒賞一家人的辛苦。隨著社會變遷,很多人已不再務農,但這一習俗卻傳承至今。
傳統醫學認為,寒為陰邪,傷及人體陽氣,應以進補為主。現代醫學的解釋則為,寒冷氣候下人體為抵御寒冷,能量消耗增加,需要補充能量和營養素。
這樣看來,二者的原則是一致的,都是一個“補”字。所以,從立冬開始,應該適量常吃一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比如瘦肉、魚類、蛋類、奶制品、豆類等;同時,還需要知道,現在的生活好了,“補”切不可過量、過度。
北方吃餃子我國幅員遼闊,從北到南無論氣候還是風俗都差異很大。立冬時節,北方往往已經草木凋零、寒意逼人,而南方依然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氣候差異造就了南北方居民不同的飲食習慣。
在北方,立冬要吃餃子,再喝點小酒。有“餃子就酒,越吃越有”的說法。立冬當晚,屋外寒風凜冽,屋里熱氣蒸騰,一家人吃著剛出鍋的餃子,蘸著蒜泥和醋,再燙壺小酒,其樂融融。
先說北方的餃子,看似單調,卻是暗藏營養玄機。餃子雖小,卻很容易實現食物多樣。餃子皮是谷類食物,餃子餡可葷、可素,亦可葷素搭配。
不少人愛吃一兜肉丸的餃子,吃著是香,但能量和脂肪也不少。營養健康的餃子餡應該蔬菜和肉合理搭配,比例最好是3-4份蔬菜配1份肉。肉類要選用瘦肉,蔬菜種類避免單一。
除了所選用的主要蔬菜,還可以根據口味搭配點青椒、芹菜、香菇、木耳等,讓包出來的餃子營養更全面。
另外,肉餡餃子本身就含有比較多的動物脂肪,調餡時不宜額外添加過多植物油,鹽的用量也需要嚴格把控。
南方吃雞鴨
南方人民對餃子就沒那么鐘情了,他們的立冬節日餐通常是雞鴨魚肉。蘿卜燉羊肉、姜母鴨、糖醋魚、麻油雞、四物雞等菜品都是南方小伙伴立冬進補首選。那些冬令進補餐廳在這一天往往都是人滿為患。
南方的立冬日以雞鴨魚肉為主,在獲得優質蛋白質等營養素的同時,脂肪也吃進去不少。
因此,建議多采用蒸、煮、燉的做法,少用炸、煎,以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另外,還應該搭配多種蔬菜,主食也不能忽視。合理吃,合理“補”,過猶不及。
習俗無好壞,營養健康最重要
南北方的立冬飲食如此不同,到底哪種吃法更好呢?其實,這飲食習俗本身并無好壞之分,關鍵要看營養搭配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