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自我治療方法,它對于緩解創(chuàng)傷后的疼痛、腫脹等癥狀有著很好的效果。但我們在實際使用它時,往往因為很多認識上的誤區(qū),導致效果不佳甚至對自己造成傷害。今天就讓正確冰敷和常見的錯誤冰敷PK下,來看看你的冰敷方法對了還是錯了~
攻:常見的錯誤冰敷
帶著傷害來攻擊你了!
1
用錯冰敷物品:
很多生鮮快遞都有保溫冰袋,我們會存著以備不時之需,但要分清楚它們的制冰材料,如果是干冰則不合適用來冰敷。
干冰是溫度在-78.5℃以下的固態(tài)二氧化碳,直接用它接觸皮膚冰敷容易凍傷,甚至導致皮膚缺血出現(xiàn)壞死,重則傷及肌肉、骨骼。
2
冰敷時間過長:
長時間冰敷會導致血管反射性擴張,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每次冰敷時間最好不超過20分鐘。
3
直接冰敷皮膚:
將冰塊或冰袋直接接觸皮膚可能導致皮膚凍傷。
4
冰敷后繼續(xù)運動:
這樣做受傷的部位會繼續(xù)承受重量或壓力,導致加重傷勢。
5
冰敷頻率過低:
兩次冰敷之間的間隔時間過長,冰敷頻率過低,會使治療效果不佳。
6
有以下問題時還冰敷,可造成意外傷害或疾病加重:
(1)有各類外周血管病,如糖尿病;
(2)對低溫高敏感,以及嚴重的低溫誘發(fā)性蕁麻疹;
(3)有雷諾綜合征(血管痙攣);
(4)有感覺障礙或異常;
(5)冷球蛋白血癥;
(6)陣發(fā)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癥;
(7)皮瓣手術后,以及手術后切口尚未愈合時。
守:正確冰敷要點記牢
減輕腫痛守護健康
1
冰敷材料:
冰水混合物是最佳選擇,因為溫度適中且易于控制。如果沒有冰水混合物,也可以使用生物冰袋、硅膠冰袋或冰棒等。
2
冰敷時間:
在急性受傷的24~72小時內(nèi)冰敷。單次冰敷時間應控制在10-20分鐘,避免長時間冰敷導致皮膚凍傷。
冰敷并非只能局限于傷后2-3天之內(nèi),只要腫脹明顯,其實都可以冰敷。有時候雖然平時走路不腫脹,但是運動后腫脹,同樣可以冰敷。一般冰敷到腫脹基本消失,就可以停止了。
3
冰敷頻率:
根據(jù)具體情況,每隔2-3小時進行一次冰敷,以保持治療效果。如果腫脹、疼痛、發(fā)熱明顯,可每隔1~2小時冰敷一次。
4
冰敷部位:
以疼痛、腫、熱最明顯的部位為中心進行冰敷,期間可以適當移動以覆蓋整個需要冰敷的區(qū)域。注意用毛巾或布包裹冰塊或冰袋,再進行冰敷。
5
冰敷強度:
冰敷的程度以不引起身體的刺痛感為宜。注意根據(jù)個人感受調整冰敷時間和強度。如果感到疼痛加劇或不適,應立即停止冰敷,必要時咨詢醫(yī)生。
6
清潔衛(wèi)生:
冰袋在使用前應確保干凈衛(wèi)生,冰敷前應先檢查受傷部位是否有開放性傷口或皮膚破損。如有,應避免直接冰敷,以免加重傷勢或引起感染。冰袋使用后應及時清洗并晾干,以備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