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維持身體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張北平主任醫師及消化道早癌中西醫結合防治團隊將通過本專欄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養生保健及中西醫防治知識,為您的消化健康保駕護航!歡迎持續關注。
第212期
55歲的黃伯一直以來特別鐘愛那些未經烹飪的美味,如魚生、生腌等,對他而言,這些食物總能帶來極致的味覺享受。然而,最近黃伯卻遭遇了食欲減退、厭惡油膩和消化不良的困擾,這讓他無法再像往常那樣盡情享受美食,心情自然也變得沉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黃伯前往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門診求診。醫生在詳細了解黃伯的飲食習慣后,“愛吃生食”這一點引起了醫生的注意。醫生為黃伯安排了一系列檢查,包括糞便常規、血常規、肝功能以及腹部彩超。檢驗結果顯示,黃伯的糞便中發現了肝吸蟲蟲卵,血常規中的嗜酸性粒細胞數量異常升高,肝功能指標轉氨酶也出現了異常。
醫生告訴黃伯,他感染了肝吸蟲,需要進行規范治療。黃伯不解地詢問醫生,自己雖然偏愛生食,但總是小心翼翼,采取蘸芥末或配白酒等方法來預防寄生蟲感染,為何還會中招?醫生耐心地解釋,這些常見的調味品和酒精根本無法消滅食物中的寄生蟲。隨后,醫生為黃伯開具了驅蟲藥和護肝藥。
經過一段時間的規范治療,黃伯的身體逐漸恢復了健康,不適癥狀消失,各項指標也回歸正常。黃伯重新找回了享受美食的樂趣,但他的飲食習慣有了顯著的改變——不再冒險食用生食了,而是更加注重飲食的安全性和衛生。
這次經歷,讓黃伯深刻認識到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也提醒了我們,在追求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了食物的安全性。
01
什么是肝吸蟲?
肝吸蟲,又稱華支睪吸蟲,成蟲寄生于人體肝膽管內,會引起肝吸蟲病。是由肝吸蟲成蟲寄生于人體肝內膽管,導致肝膽損傷的一種常見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一般感染一個月后成蟲開始產卵,檢驗大便發現蟲卵即可確診。
02
人類是怎么感染肝吸蟲病的?
1、成年人往往因為食用未經充分烹飪的淡水或咸淡水魚類,如常見的“魚生”“魚生粥”,或是涮燙的魚片、蝦和生魚片等,而不慎感染肝吸蟲病。這些食物如果未能徹底加熱至安全溫度,便可能成為寄生蟲的藏身之所。
2、對于兒童而言,他們在與水生動物接觸后未能及時清潔雙手,或是出于好奇用嘴巴接觸魚類,這些行為同樣增加了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3、在家庭廚房中,如果使用處理過生魚的刀具和砧板直接再切熟食,或者用裝過生魚的容器盛放熟食,也可能成為感染的途徑。生食和熟食的交叉污染,是食物安全中常見的隱患。
03
感染肝吸蟲病有哪些癥狀?
1、感染初期,人可能還沒什么感覺,因為輕者幾乎無癥狀。
2、重度感染急性期主要表現為四肢疲倦乏力、發熱、腹痛、腹脹、腹瀉、食欲減退、厭油膩、消化不良、營養不良、肝區隱痛等。
3、嚴重感染者可伴有消瘦、頭暈、貧血和水腫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和腹水,還可并發膽囊炎、膽管炎、膽管阻塞等,甚至引起膽管癌。
04
感染肝吸蟲有哪些癥狀?
1、避免進食未熟透的淡水或咸淡水的魚、蝦、蟹、螺等河鮮,提倡科學的烹調方法。
2、在廚房中應該嚴格區分生熟食品的處理工具。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來分別處理蔬菜、水果、熟食以及生魚和生肉,避免交叉污染。定期對砧板和刀具進行高溫蒸煮消毒,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確保食品安全從源頭做起。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在肝吸蟲病流行地區,建議居民定期進行糞便常規檢查,以監測是否存在肝吸蟲卵,從而及時發現和治療感染。
4、高發地區加強糞便管理和糞便無害化處理,避免蟲卵污染水源,以防螺類和魚類受感染。
05
如果懷疑自己感染肝吸蟲
有什么檢查辦法?
想要排查自己是否感染肝吸蟲,比較簡單的方法可通過糞便查肝吸蟲蟲卵,找到肝吸蟲蟲卵即可確診。此外,抽血查血清肝吸蟲抗體、血常規、肝功能,配合B超、CT等檢驗檢查可輔助診斷,但非特異性指標。
06
得了肝吸蟲病能治好嗎?
如果有食用生魚片等未經充分烹飪的食物的歷史,那么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積極的檢查,我們可以在早期發現肝吸蟲感染,從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一旦發現肝吸蟲感染,藥物驅蟲是控制該病流行的最有效手段。常用的驅蟲藥物包括吡喹酮和阿苯達唑,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使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的寄生蟲,緩解癥狀。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應及時前往醫院接受更深入的系統性診治。醫院的全面檢查和專業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更準確地評估病情,并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為了維護身體健康,我們應當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盡量避免食用未經充分烹飪的生食,特別是淡水或咸淡水中的魚類和甲殼類動物,因為它們可能攜帶肝吸蟲等寄生蟲。提高對食物安全的認識,了解相關的健康風險,是預防肝吸蟲病等食源性疾病的關鍵。
【專家簡介】
張北平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吉良晨教授學術繼承人,日本北里大學病院研修醫,第六批國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養對象,廣東省首批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省第二批優秀中醫人才,入選第8批第9批嶺南名醫錄,2017首批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大腸早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道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保健協會脾胃健康分會主任委員。
擅長:胃腸、食管早期腫瘤及癌前病變、膽胰疾病的內鏡下診斷與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消化道梗阻的內鏡下治療;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介紹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中醫重點專科,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國家結直腸息肉管理項目分中心、國家膠囊內鏡研究中心臨床培訓基地、國家幽門螺桿菌分子診斷中心廣州分中心。牽頭成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大腸早癌專家委員會、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道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嶺南中醫消化內鏡醫療聯盟及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
在學術帶頭人余紹源、羅云堅及黃穗平三位教授指導下,在學科帶頭人、脾胃病暨消化內鏡中心大科主任張北平引領下,大德路總院脾胃病科主任張海燕、二沙島醫院脾胃病科主任葉振昊、芳村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陳延、大學城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劉添文及珠海醫院脾胃病科主任趙小青帶領團隊,繼往開來,攜團隊銳意進取,始終堅持一手中醫,一手內鏡,醫鏡融合,致力于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消化道早癌以及炎癌轉化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結直腸腺瘤、炎癥性腸病,膽胰疾病等,尤擅長消化內鏡下3E技術(ESD、ERCP、EUS)等各種手術治療及術后中醫藥促進康復,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深受患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