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食又以“米”為主。 可以說,大米的品質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而這些年,關于大米的各種傳言真不少。接下來就說說大家最關心的三個大米問題,看完安心吃米——
1.長了蟲的大米,還能吃嗎?
經常下廚的人都知道,大米長蟲這事還挺常見的。 這長了蟲的大米吧,是扔了覺得可惜,不扔又覺得心里慌慌的。 到底能不能吃呢? 大米中這種黑黑的小甲蟲,學名叫米象蟲,很多地方也直接叫米蟲。
很多時候,它并不是從外面跑進去的,而是大米中自帶蟲卵,遇到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就孵化了。
這種蟲子本身不攜帶病毒,吃了對人體也不會有什么危害。
因此,如果蟲子不是很多,米又沒有發霉,還可以吃;如果蟲子太多,大米都被啃得面目全非了,就不要再吃了,味道肯定不太好。
趕蟲妙招:米象蟲喜歡溫暖、潮濕的地方,大家可以把桶里的大米拿出來攤開,放在陽光下暴曬幾個小時,蟲子就會逃之夭夭了;買回來的大米,可以先放在冰箱里面冷凍一周左右,殺死里面的米象蟲卵。
2.毒大米,該怎么識別?
市場上,有商家把米“扮”成五顏六色:綠色的叫“竹香米”,黃色的叫“胡蘿卜米”,好像吃了這些米,就能聞到竹香,或者攝入胡蘿卜的營養。
而讓大米有了色彩的,是色素。 色素本身沒什么營養,但吃多了可能對身體有害。 曾有人用檸檬黃和亮藍制造綠色的大米,兒童若長期攝入超標的檸檬黃,極可能導致智商降低。 所以,建議大家最好不要購買那些所謂的“營養米”。
該怎么識別那些陳化米呢?
米放久了,可不只是味道不好那么簡單。 更讓人害怕的是,陳化米因放置時間太長,可能會含有黃曲霉毒素,有極強毒性,長期吃可致肝癌!
一般來說,好的大米顏色青白,呈半透明狀,大小均勻,光滑飽滿。差一些的大米呈白色或淡黃色,有大有小,透明度不好。 而陳米的顏色就更糟了,暗淡發黃,沒有光澤。
大家在買米的時候,可以抓幾粒在手里仔細觀察,看看米粒上的裂紋多不多,有沒有白色的斑塊。 再給大家介紹幾個識別“好米”與“壞米”的小妙招——
將手插入米堆里:好的大米摸起來涼涼的,又硬又滑;質量差的大米易碎,用手捻一捻就成粉;陳米則手感發澀。
吹一吹:摸過好大米,手上會有一層白色的粉末,對著粉末輕輕一吹,就能把它們吹跑;如果摸的時候有油膩感,手上沾的粉也吹不掉,那十有八九是遇到了用礦物油拋光的陳米。
餐巾紙搓一搓:用餐巾紙包住一小把大米搓幾下,搓完后觀察紙巾,紙巾上若出現油漬,表示這大米加過礦物油。
聞一聞:取一些大米捧在手里,再對著手中的米哈氣,之后馬上將鼻子湊近聞氣味。如果聞到清香味,說明這米是好大米;如果聞到霉味、酸臭味或其他不正常的氣味,就一定不要買。使用了礦物油拋光的陳化米,也可能聞到明顯的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