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最早起源于印度,相傳于宋代傳入我國。在早期,人類先發現了苦瓜的藥用價值,后來才把它當作食物食用。
苦瓜是一種風味獨特的蔬菜,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
苦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葉酸、鉀、鎂和鋅等。
苦瓜還含有黃酮類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幫助抵抗自由基的損害。
多項研究表明,苦瓜所含的苦瓜苷有類胰島素作用,對降低血糖有益,所以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
苦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促進消化、減少便秘。
清代醫家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云,苦瓜“青則滌熱、明目清心,熟則養血滋肝、潤脾補腎”。
《滇南本草》也記載,苦瓜“瀉六經實火、清暑、益氣、止渴”。所以,苦瓜是夏季消暑當仁不讓的“時令菜”,它還因此另有一個名字——涼瓜。
天氣悶熱時,許多人會出現沒胃口、食欲不振的癥狀,這時來一道苦瓜美食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讓苦瓜不苦的妙招
雖然苦瓜在我國民間尤其是南方地區頗受大眾喜愛,古籍中卻鮮少見到有關于苦瓜的名肴記載,大概是受其特殊苦味的“拖累”了。
不過,如今人們特別重視飲食健康,也創制了不少苦瓜名菜。如廣東的“百花煎瓤涼瓜”、四川的“干煸苦瓜”、福建的“干炸苦瓜”,還有“豆豉臘肉苦瓜”“涼拌苦瓜”等許多百姓餐桌上的“名菜”。
苦瓜有一種特質,就是“不傳己苦與他物”,與任何其他食材如魚、肉等一同烹飪,絕不會把苦味傳給對方,所以有人說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譽之為“君子菜”。
苦瓜的烹飪方法眾多,既可單獨成菜,也可搭配其他多種食材共烹,可涼拌、爆炒、煸炒、煎燒、汆、釀等。
有些人吃不慣苦瓜的苦味,又想來一道苦瓜菜肴清心解暑,這里就給您介紹一下讓苦瓜不苦的妙招兒。
首先,剖開苦瓜后一定要去凈其中的籽和白膜,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因為籽和白膜是苦味的重要來源。
根據所需將苦瓜改刀后,可以再用冰鹽水浸泡10分鐘,可去其苦味,還能保持其爽脆口感。
另外可在烹制苦瓜快熟時加入少許醋或白酒,能有效減輕苦瓜的苦味;也可在烹制時加入辣椒、白糖等調味料,以遮掩其苦味。
分享兩道苦瓜佳肴
分享兩道居家
可以烹制的苦瓜佳肴,
讓我們一起
“微苦度溽夏”。
煎釀苦瓜
原料:
苦瓜,豬肉,蝦肉,雞蛋,蔥姜蒜,精鹽,豆豉,淺色醬油,紹酒,白糖,白胡椒粉,淀粉,雞湯,蔥油,色拉油。
做法:
● 挑選新鮮凸起、粗細均勻的苦瓜,洗凈切去頭、尾,橫切成節(環狀),約1厘米厚,去籽膜,洗凈,用冰鹽水浸泡去苦。
● 豬肉和蝦肉分別制凈,切剁細末,用紹酒、蛋液、蔥姜汁、白胡椒粉、精鹽、雞湯等調拌上勁成餡。
● 燒沸水快速把苦瓜節焯水、過涼,涼透撈出控凈水,搌干水分,用干淀粉撒抹在苦瓜節內壁上。豬蝦肉餡擠成大小均勻的丸子,釀入抹過干淀粉的苦瓜節中,抹平成苦瓜坯。
● 平鍋上火,淋入適量油,逐一放入苦瓜坯,煎至金黃色,取出控油。
● 炒鍋上火,放入底油,下入姜蒜末、豆豉碎輕輕煸炒,烹入紹酒、雞湯、精鹽、白糖、白胡椒粉,下煎苦瓜坯,放些淺色醬油,煨熟,用水淀粉溝芡,淋些蔥油,出鍋碼盤。
特別提示
此肴造型美觀,肉嫩香、苦瓜綿軟微苦。
苦瓜最好選粗細一致的,所切節環要厚薄一致。苦瓜節要將內壁水擦干,否則肉餡易滑掉。煨燒加入的湯水要不多不少,煨到湯汁將盡,而苦瓜口感不軟不硬。
豉椒肉絲炒苦瓜
原料:
苦瓜,里脊肉,紅綠尖椒,蔥姜絲,蒜片,豆豉,蛋清,紹酒,精鹽,白糖,白胡椒粉,米醋,淀粉,香油,色拉油。
做法:
● 苦瓜洗凈剖開去凈籽粒及白膜,斜切成粗細均勻的苦瓜絲,用冰鹽水浸泡。
● 里脊肉洗凈,片成片,切長短、粗細均勻的肉絲,用清水浸泡,漂去血漬。
● 紅綠尖椒洗凈,切開去籽粒,斜切菱形絲;黑豆豉用刀背壓碎、略剁。
● 肉絲擠干水,用蛋清糊(蛋清、紹酒、精鹽、白胡椒粉、淀粉、水)上漿,向一個方向慢慢攪拌上勁,抹油備用。
● 炒鍋上火注水燒沸,淋幾滴油,放入苦瓜絲快速焯水,撈入冰水中過涼備用。
● 炒鍋上火,放入適量油,待油溫升高,放入肉絲輕輕滑散、滑透,倒出控油。炒鍋再上火,下入底油,放入蔥姜絲、蒜片、豆豉碎、紅綠椒絲煸炒,再放入苦瓜絲、肉絲翻炒,烹 入紹酒、精鹽、白糖、白胡椒粉等調味,顛翻均勻,出鍋淋入香油、米醋,出鍋盛盤。
特別提示:
此肴色彩艷麗和諧、香氣飄逸、味道咸鮮。
制作要點是切絲刀工要均勻,烹炒前準備工作要完善,制作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