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孕媽媽聽到XX保健品的各種神奇功效,就買買買、吃吃吃!
其實營養品的吸收效果并不一定比普通食物更好,且大部分營養品都是強化某種營養素或改善某一種功能的產品,單純食用不利于營養均衡,有些營養品也不適合孕婦食用。
孕期要不要吃營養素補充劑?
市面上常見的孕婦營養素補充劑主要包括葉酸片、鈣劑、鐵劑以及復合性維生素與礦物質補充劑,此外還可以見到孕婦奶粉等營養強化食品。
但這些營養補充劑絕對不是“多多益善”,吃不吃、吃多少、怎么吃,首先要請醫生評估準媽媽的需求、目前營養狀況及膳食攝入情況。
一般來說,孕早期能量需求與孕前相似,而孕中、晚期為適應胎兒生長發育及母體生理變化需求,能量需求適當增加。
孕期建議食物種類多樣不過量,以糧谷類和薯類為主要能量來源,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占三分之一。
天天吃新鮮蔬菜水果,其中綠葉菜和紅黃色蔬菜等占三分之二以上。
每天喝300ml以上的牛奶或其他奶制品,適量攝入魚、禽、蛋、瘦肉等優質蛋白,經常吃大豆及豆制品。
在以上均衡飲食的基礎上,孕期還應注意葉酸、碘、鐵等營養素的攝入。
葉酸
葉酸屬于B族維生素,具有預防胎兒神經管畸形,降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率等作用。
建議備孕婦女從計劃懷孕前3個月開始至整個孕期,每天服用葉酸補充劑400μg,對于高危孕婦還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加補充劑量。
此外,還建議孕期常吃富含葉酸的食物(動物肝臟、蛋類、豆類、酵母、綠葉蔬菜、水果及堅果等),但因為食物中的葉酸加熱易分解,影響吸收利用,因此不能代替葉酸補充劑。
鐵
孕期容易發生貧血,缺鐵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動物血、肝臟及紅肉中血紅素鐵含量豐富,容易吸收,是食物補鐵的良好來源。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與水果攝入有助于鐵的吸收與利用。
但對于已經診斷缺鐵性貧血的準媽媽,還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
碘
孕婦缺碘將影響胎兒發育及智力,嚴重的還會引起先兆流產、早產、胚胎停育和死胎等情況。
我國地理環境普遍缺碘,因而國家采用食鹽加碘的方式進行強化。孕期對碘的需要量增加,按每天攝入5g碘鹽計算,孕婦每周還應額外攝入1~2次富含碘的海產食品,如海帶、紫菜、貝類等。
鈣
在孕期,鈣攝入對于母嬰的健康至關重要。
一方面是寶寶骨骼發育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孕期的嚴重缺鈣可能會增加孕媽媽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發生低骨量、骨質疏松癥的風險,因此,關注孕期鈣營養是十分有必要的。
母體的鈣需要量,孕早期為800mg/天,從孕中期(孕13周)開始,大概每天要在此基礎上增加200mg鈣;孕晚期(孕28周)每天要再增加200mg;產后哺乳期由于乳汁分泌,媽媽還要繼續增加鈣的攝入。
補鈣的最佳食物要數奶和奶制品了,不僅鈣含量豐富,吸收率還高。
建議孕早期每天喝300ml,孕中期以后每天喝500ml牛奶來補充鈣元素。正常飲食、足量奶制品攝入的孕婦在孕早期是不需要補鈣的。
在孕中期(16周),此階段寶寶發育迅速,骨骼快速形成,每天需要1000-1200mg鈣,因此每天除了前面推薦的“補鈣”飲食外,可以開始每天補充一些外源性鈣。
建議采用300mg/片的鈣,每天兩次,每次一片,且避免和牛奶同時服用,以促進鈣的充分吸收利用。
維生素D
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吸收,對胎兒骨、牙齒的形成非常重要。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較低,人體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可以合成維生素D,婦女平均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所合成的維生素D基本上能夠滿足身體的需要。
如果戶外活動較少,也可每天服用400IU維生素D補充劑。
除了上面提到的營養素補充劑外,孕婦還可以在專業醫生的評估與指導下,合理選擇其他單一或復合營養素補充劑。
總結來說,孕期如何合理服用營養素補充劑,關鍵還要在充分評估準媽媽營養狀況、膳食攝入與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營養素補充劑并不能代替膳食營養,但合理使用可以緩解孕期面臨的一些營養問題,從而促進寶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