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記者 宮曉倩)近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主辦的第六屆“一帶一路‘友誼’高級消化內鏡學國際大講堂”暨“‘友誼’一帶一路開立國際內鏡學院”在京舉行,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埃及、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的8名國外專家參與了本次交流學習。
第六屆“一帶一路‘友誼’高級消化內鏡學國際大講堂”開幕式現場
據悉,在為期7天的課程中,北京友誼醫院會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幫助學員建立規范的消化內鏡手術技能以及堅實的臨床診療基礎,使他們從診療理論和實踐操作的各個方面得以提升。
各國學員參加理論課程學習
對于舉辦消化內鏡學國際大講堂的初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澍田教授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僅僅可以從修路、架橋等硬件方面基礎設施入手,更重要的還可以從哲學藝術、文化歷史、醫學等軟件方面推進。其中在醫學里,內鏡是最直接、最容易上手、效果立竿見影的一種途徑,所以我們以消化內鏡作為切口,通過這種小范圍、面對面、手把手的溝通,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道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發展,中國消化內鏡技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部分操作技術,如食管、胃、結腸早癌內鏡下的切除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地位。與此同時,我國消化內鏡領域與國際的交流越來越頻繁。
2016年3月,“一帶一路‘友誼’高級消化內鏡學國際大講堂”在北京舉行了項目啟動儀式和專家會議。經過8年多的發展,該項目共邀請了來自二十余個國家、近70名學員。而“一帶一路‘友誼’高級消化內鏡學國際大講堂”也行駛了多站,與當地醫院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為他們帶去了規范的消化內鏡手術技能以及先進的診療理念,共同推動全球整體醫療事業的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澍田教授
同時,近年來,北京友誼醫院不斷加強消化內鏡新技術領域的提升和推廣。張澍田介紹,“作為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我們身兼重任,一方面我們要在國內推廣、普及、規范一些新技術,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舉辦消化內鏡學國際大講堂是我們的一大重要抓手,近年來收獲頗豐,獲得感滿滿”。
據介紹,與往屆相比,本屆大講堂進一步豐富了學習的課程,共分為四個階段:計算機模擬、模型模擬、動物模擬、臨床實踐。“我們會將現有的國際上領先的新技術進行展示,讓學員們親自操作實踐,這樣讓他們更快速地了解掌握新的本領。”張澍田說。
模擬實操現場
作為本次學員之一,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員Mohamad醫生接受采訪時表示對大講堂中的EUS(超聲內鏡)和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非常感興趣。他認為,本次大講堂活動不僅傳授理論知識,而且會提升個人的操作水平,會對未來臨床有很大的幫助。
而來自泰國的Manit Intirard醫生則表示,“這次培訓非常有意義,不僅對我個人,對我在泰國的患者來說很有幫助,未來希望這個項目能夠繼續下去,也希望中國的醫生能夠跟泰國醫生加強合作、密切交流,將更多的內窺鏡技術引入泰國。”
面向未來,如何更好地推動消化內鏡的發展、服務全球的患者?張澍田表示,首先需要加強原始創新,提升自身技術;其次,關注國際上消化內鏡領域的動向,及時吸收引進國外新技術;再次,加強和國內外同道的溝通交流,互相碰撞、互相啟發,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新技術涌現出來,讓老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