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已經來了,在溫度不斷升高的日子中,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冷飲來降溫,年輕人把這種享受叫做“續命”,但是冷飲下肚,身體的熱真的就消除了嗎?還只是心理因素?長期喝冷飲,身體又有什么代價呢?今天我們就好好談談這個話題。
01
冷飲攝入,真的能解熱嗎?
事實上,冷飲的攝入,并不能真正為身體解熱。冷飲的溫度并不能讓人體整體體溫下降,它最多就只能讓你的嘴巴、食道、胃部等在接收冷飲的那一刻產生一些溫度變化。但這種溫度并不能實現全身的調節。相反,冷飲下肚,會造成血管受冷而收縮,大大降低身體散熱的速度。所以冷飲解熱的作用更多的只是一種心理暗示。同時,人在高溫的環境下,由于汗液的大量流出讓體內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冰涼的飲料解渴的作用,以及身體水分的及時補充,人體散熱的速度有所加快,從而容易讓人有解熱的錯覺。
02冷飲對人體的影響刺激腸道
冷飲刺激腸道后,會導致腸道蠕動、吸收功能紊亂,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產生腹瀉,冷刺激導致腸道痙攣,便會產生腹痛。
2損傷血管
冰冷的食物入口,都會先經過消化道,受它的刺激,消化道血管會急速收縮,導致血壓升高,這對于原本就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問題的人來說,容易導致加重病情。而且很多冰飲也屬于高糖高熱量食物,經常喝容易形成高血糖、高血脂等,加大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3加重肥胖
有國外學者認為喝冷飲可以幫助減肥,因為冷飲進入體內,需調動體內的能量來消耗,從而促進新陳代謝。但我并不認同這種說法,中醫認為生冷飲食會耗傷陽氣、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尤其是水濕的運化,形成痰濕虛胖體質。而且,如今各類新式茶飲店遍地開花,奶茶、水果茶、咖啡等茶飲含有較高的糖分,因此,長期飲用,更容易導致肥胖的發生或加重。
03中醫對冷飲的看法
冷飲傷陽氣
陰陽中之陽者是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同時也是守衛機體免受外來病邪侵襲的“衛士”。若平時無節制地食用飲冷,寒邪會直接跳過衛陽,直中于內里,傷及體內的陽氣,從而引發疾病,或寒邪潛伏于里,日久而引發諸病。
2冷飲傷脾胃
中醫有一句話叫“寒涼傷胃”,意思是我們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容易受到寒涼之物的損害,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的來源,能夠將食物化為水谷精微輸布于全身,當外寒直中,寒氣凝滯,不通則痛,就會產生腹痛的癥狀,脾陽受損,導致虛寒內生,脾陽虛衰亦會導致其運化功能失權,水濕下泄,則導致腹瀉癥狀。
3冷飲傷心腎
《攝生消息論》主張“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夏季心火旺盛,而腎水衰弱,雖然是很熱的天氣,也要著眼于固護陽氣,保護心火及腎水,故而在飲食上應該減少冷飲的攝入,以免過度貪涼食冷而使內寒過甚,損傷陽氣。
4女性最忌冷飲
乾為男屬陽,坤為女屬陰,女性因體質不同、生理習性差異,比男性更容易缺乏陽氣。夏天到了,有些女性愛喝冷飲、吹空調、穿露臍裝,特別容易受到寒邪侵襲,發生一系列婦科常見疾病。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寒邪屬陰,寒性主凝,凝則結聚,聚則不通,不通則痛。而分布在人體腹部的手、足三陰經和任脈是先天最容易寒凝的地方,夏天如果貪食飲冷,寒氣便會順著七條陰經散布到經脈所布及的部位,其中胞宮最易受到寒邪侵襲,致使宮體寒冷不易受孕。同時,寒邪凝滯,宮體內血液運行不暢,凝結成塊,每次月經來潮,便會引發痛經。
04冷飲引發的胃痛、腹脹等情況如何改善?
冷飲過后,身體最容易產生的癥狀是胃痛、腹脹,炎熱的天氣,不少人會忍不住貪涼,對于冷飲后出現的胃痛、腹脹等情況,可以試一試下面的小妙招:
內服法——生姜紅糖水
3-5片生姜用水煎煮開,再加上2-3勺紅糖趁熱服用,當天就可喝上一杯,第二天也可以再喝一杯。
生姜的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可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將生姜煎湯,加紅糖趁熱服用,往往能使體內之寒迎刃而解。
外用法——艾灸神闕(肚臍)或熱敷
艾灸神闕:用艾條或隔姜艾炷灸5~10分鐘,以肚臍周圍皮膚微微發紅不起皰為度。
熱敷:可用熱水袋或者毛巾包裹裝有熱水的瓶子,敷于腹部,注意一定要溫度適宜,切忌燙傷。有條件的可以在熱水中加入紫蘇葉、生姜等散寒的藥材或丁香、肉桂等溫陽的藥材輔助。
食療方推薦——高良姜粥
材料:高良姜10克,粳米50克,紅糖15克。(2人份)
做法:粳米淘洗干凈,加高良姜片及適量冷水,熬煮成粥。最后放入紅糖調味后食用。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
適用人群:寒邪傷胃者,常見胃痛暴作,甚則拘急作痛,得熱痛減,遇寒痛增,或喜熱飲等。
保胃健康|四月的魚腥草最鮮嫩,可為何讓人又愛又怕呢?
保胃健康|五指毛桃有何功效?惹得嶺南人祭祖途中滿山尋找
保胃健康|降雨頻繁濕氣重,喝好這2杯芳香化濕茶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余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