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代謝性疾病可能看上去沒有直接致死性的危害,但其衍生的身體各器官損害,會引起嚴重的心腦血管及腎臟的并發癥或合并癥不容忽視。關口遷移、規范化管理、提早預防才是關鍵。”近日,在第七屆阿斯利康生態圈大會的采訪環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馬燕強調了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馬燕指出,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共同的誤區,認為這些慢性病對身體沒有什么大影響,無非就是血糖高點、血壓高點而已,并不了解這些慢病背后的危害,更不能理解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這些專業術語對身體影響的含義。
作為一名內分泌專科醫生,馬燕在臨床工作中接觸到了太多因為血糖控制不好,引起嚴重并發癥的“糖友”。為解決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患者的管理難題,馬燕所在的潞河醫院于2017年申請加入了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下簡稱,MMC),并于2018年3月正式揭牌落戶。
像肯德基、麥當勞那樣統一標準
據馬燕介紹,MMC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帶領,由上海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主辦,阿斯利康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支持建立的創新診療項目,主要致力于提高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綜合管理能力,希望能把血糖控制和患者的飲食干預做得更加標準化,在每個地方都能把患者的“三高共管”做得完善。
(圖說 / MMC檢測區方案展示)
“當時寧光院士就提出要把MMC做成糖尿病管理中的‘肯德基’、‘麥當勞’,全國、甚至全世界都一樣的質控標準。”馬燕告訴搜狐健康,“一個中心、一個標準、一站服務”是MMC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在MMC,患者能夠獲得真正的“一站式”醫療服務,不用奔波于醫院的各個科室,在中心內就可以完成包括眼底、腎臟、血管、周圍神經等并發癥的篩查,對于并發癥的預防和疾病的全程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運行至今,潞河醫院MMC管理的患者已經達到9736名,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從此前的22.91%上升到了49.04%。MMC管理后代謝綜合達標率也從6.05%提高到了17.01%。
為了將這一管理模式下沉到基層,在通州市衛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潞河醫院與2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成了合作,建立了MMC 1+X的模式,能夠順暢的實現上下聯動、分級診療工作,更好的服務于基層代謝性疾病患者。“我們會對社區的醫生護士進行慢病專業知識培訓以及相應的軟件和設備的操作培訓,讓基層診療也可以標準化。”馬燕說。
值得全世界推廣,數據未來大有用途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850家醫院加入MMC,超過1350家開始收治患者,管理全國220萬糖尿病患者,且每月新增管理患者超7萬人。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已落地的區域有上海松江區、上海嘉定區、蘇州吳江區、北京通州區、江蘇省啟東市,安徽省五河縣等。
當然,MMC只在中國發展還遠遠不夠。作為項目支持方,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認為,這一模式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是沒有的,值得全世界推廣。
“MMC是阿斯利康支持打造的慢病管理的標桿。”王磊談到,在無錫政府的支持下,阿斯利康還圍繞糖尿病產業鏈合作打造了代謝產業園(MCampus),引進了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特醫食品、改善腸道微生態的益生菌以及功能食品等和糖尿病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等研究機構和企業。
除了圍繞糖尿病全程管理打造“生態圈”外,王磊認為,未來MMC另一個重點是數字化隨訪系統帶來的大數據應用價值。
基于數字化管理模式,只要患者在全國任意一家MMC登記后,系統里就能查到他的所有診療相關數據。后續患者到全國任意一家MMC就診,都能夠實現無縫銜接。“如果上百萬糖尿病患者的大數據得以打通,那么就可以用來進行更深入的科學研究,包括糖尿病與癌癥之間的關系、并發癥的早期識別等等。”王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