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頭痛到不能工作學習卻找不到病根?很可能是得了偏頭痛。近期多位專家在接受搜狐健康專訪時指出,偏頭痛發病率約15%,其發病率的增加與人腦不斷進化壓力直接相關,學習工作強度的增加,往往會導致偏頭痛發作。
偏頭痛:社會進步和知識爆炸時代的“內卷”腦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愷鳴教授說,根據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GBD)研究,偏頭痛是全球第二大致殘性疾病,僅次于腰痛,也是50歲以下人群首要致殘原因,且其發病率及疾病負擔隨著社會進步和知識爆炸時代而顯著上升。
偏頭痛發作與女性經期、溫度變化相關,而過度疲勞、長時間用腦、缺乏充足睡眠等“內卷”帶來的不利影響,是偏頭痛發作重要原因。從小學到本科以及研究生階段,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給大腦帶來巨大負荷;休息和睡眠成為緩解偏頭痛的關鍵,就如同給手機充電一般。可以認為,偏頭痛是人腦過度使用的保護性機制,偏頭痛的發作提示你必須要休息了。
但是,如果我們繼續讓大腦不堪重負導致偏頭痛頻發乃至慢性化,就會影響大腦結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特別是受到偏頭痛困擾的兒童,如果長期未經適當治療的偏頭痛,可引發兒童精神上的問題,如焦慮、抑郁,甚至雙向情感障礙。
偏頭痛診斷尚無明確診斷標志物,醫生培訓需加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頭痛科主任、中國卒中學會頭痛分會主任委員王永剛教授介紹,《柳葉刀》一項研究指出,在10至24歲年齡段,頭痛僅次于創傷,成為第二大健康威脅;而在25至49歲年齡段,頭痛躍居神經系統疾病首位,成為疾病負擔最重的因素之一。半數偏頭痛患者在20歲前發病,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每月頭痛發作超過四次,這類患者就需要早期預防治療。
然而,長期以來,頭痛教育在神經內科領域存在不足,醫生培訓中頭痛相關內容占比小,與臨床實際中頭痛患者占比極不匹配。此外,患者端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頭痛不算病,或是簡單的遺傳問題,僅靠自行服用止痛藥處理,忽視了專業診斷與治療。這導致了診斷延誤、治療不當以及預防措施應用不足。
當然,頭痛的診斷并非推測,而是遵循一套嚴謹的邏輯程序,尤其是原發性頭痛的診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詳細的病史詢問與臨床表現分析。臨床醫生需接受針對性培訓,以準確區分原發性與繼發性頭痛,確保恰當的診療路徑。目前,尚難以依靠生物標志物或影像學標志物明確診斷原發性頭痛,未來的研究可能會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因此,加強醫生教育和患者教育至關重要,提高醫生對頭痛尤其是偏頭痛的診斷與治療能力,同時提升公眾對頭痛嚴重性的認識,促使患者主動就醫而非自我治療,這對于維護社會中最具生產力年齡段人群的健康,保障其生活質量與工作效率,具有深遠意義。
偏頭痛如何“合理用藥”止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海南醫院副院長黃培堅教授介紹,偏頭痛高發年齡段在15至49歲之間,累及的人群是青壯年人群,正值學習、工作的黃金時期,因此對個人發展及社會經濟活動造成重大阻礙。偏頭痛患者更要規范治療,做好疾病管理,避免持續受到疾病困擾,這樣才能讓個人從健康和生活兩方面得到最大化獲益。
然而,有數據顯示,43.1%的偏頭痛患者在過去三個月內未服用任何藥物進行急性治療,只有2.7%的患者使用過預防性治療藥物。同時,一部分患者傾向選擇自我診斷和治療,頻繁使用鎮痛藥物(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散利痛等),極易陷入“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的惡性循環,進而加速急性偏頭痛轉為慢性狀態。
從偏頭痛的病理機制探討,當前廣泛認可的是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的作用機制。在此機制中,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扮演著關鍵角色,針對CGRP的新型藥物能夠有效治療偏頭痛。這一發現使得CGRP受體拮抗劑藥物瑞美吉泮成為目前在全球唯一在美國FDA和歐盟EMA均獲批的,同時具備急性及預防性治療偏頭痛適應癥的藥物。自2023年1月起,這款藥物在海南瑞金海南醫院開始應用于臨床,效果理想。今年年初也在中國獲批用于成年人有或無先兆偏頭痛的急性治療。
偏頭痛與卒中存在聯系,新藥研發朝精準治療方向邁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中國卒中學會副會長董強教授補充,在近期臨床研究中,揭示了一個潛在關聯——卵圓孔未閉(PFO)作為一種心臟先天性異常,它與偏頭痛及卒中之間存在三角關系。這一發現使偏頭痛成為了與卒中風險高度相關的“非傳統”危險因素。年輕偏頭痛患者尤其是女性中,偏頭痛與卒中風險增加密切相關,這部分年輕患者的狀況區別于傳統老年患者的“三高”問題,值得我們通過臨床研究進一步明確。
鑒于偏頭痛的高發及其與卒中的特殊聯系,2021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成立了頭痛協作組。此后又在中國卒中學會成立了頭痛分會,成為了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個一級學會下專注于頭痛診療領域的二級分會,其目的是匯聚致力于頭痛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專業團隊,做好人才培養、教育普及、患者積累,最終形成中國特有的研究隊列和數據。
臨床實踐中應鼓勵年輕醫生投身頭痛研究,不僅提供診療服務,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機制。偏頭痛領域的新藥研發正朝著精準治療方向邁進,針對特定靶點,既能急性止痛也能預防復發,為我國藥物研究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