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身上沒勁兒是很多腫瘤病人常見的癥狀表現。通常情況下,病人和家屬往往認為這是腫瘤本身引起的,卻忽略了另一個對生活質量和疾病治療都有影響的重要因素——化療相關性貧血。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劉云鵬教授告訴搜狐健康,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有相當一大部分病人的身體乏力是化療相關性貧血引起的。
“化療是把‘雙刃劍’。”劉云鵬表示,化療的副作用有兩個跟貧血相關,一方面,化療會導致患者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不能為造血提供充足營養;另一方面,化療會直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導致患者貧血。因此,化療相關性貧血是腫瘤化療患者常見的并發癥,有研究顯示,實體腫瘤中總體化療相關性貧血發生率為89.5%。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瘤種的發生比例更高。
臨床上,貧血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血紅蛋白水平在10-12g/dl,提示輕度貧血。如果血紅蛋白在8g/dl—10g/dl,提示中度貧血。低于8g/dl提示重度貧血,低于2g/dl就是危重度的貧血。對于腫瘤患者來說,貧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會顯著降低腫瘤患者的化療應答率 、化療療效和生活質量 ,并降低患者的總生存期。
“血紅蛋白在體內最主要的作用是攜帶氧氣,貧血意味著血紅蛋白低,患者勢必供氧不足,然后出現心跳加速、心慌、缺氧、頭暈、乏力等癥狀。”劉云鵬解釋說,腫瘤患者因貧血致身體機能下降后,其耐受性會受到影響,影響化療進程。
此外,當患者達到中、重度貧血時,身體的攜氧功能和攜藥功能都會出現問題,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一些嚴重貧血的患者只能臥床,失去最基本的自我照護能力,對整個家庭來講也是巨大挑戰。
臨床上,化療相關性貧血往往得不到足夠重視。“貧血太普遍了,有時候這些癥狀用腫瘤本身也能夠解釋,所以大多數患者在輕度貧血時并沒有得到特別及時、有效的治療。等到貧血比較嚴重再進行治療,很可能就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也影響后續藥物的劑量、種類選擇等。”劉云鵬說。
如何才能讓腫瘤患者的貧血問題得到規范化治療?劉云鵬表示,必須要強調腫瘤綜合治療,要全方位地加強病人的貧血支持治療。也就是說,應及時監測病人的血紅蛋白水平,當患者出現輕度貧血時就積極開展治療,避免發展到中重度貧血,保證后續治療得以順利進行。只有重視化療所致的貧血,才能讓腫瘤病人的療效得到提高,生活質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