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長著一張蒼白而蠟黃的臉,眼睛藏在眼窩里,透不出一絲神采,眼瞼又烏又腫像兩個注了水的黑膠袋,皮膚皺皺巴巴仿佛久旱貧瘠的土地,頭發被發膠整齊地帖服著但也遮掩不住它的發黃毛躁,看見他腦里浮現一個詞很適合他現在的狀態:面有菜色。他已半年沒有來復診。
黃叔生活不算富裕但也無憂衣食,一年前因冠心病、高脂血癥來我門診看病時候還是面色紅潤、皮膚富有光澤,一對明瞳不怒自威。當時給他調整了中西藥方案,每個月按時報到復診,病情還算穩定,但半年前因要去外地帶孫子就斷了聯系,沒想到半年后來復診竟是這般光景。
后來,黃叔表明心跡,是因為聽說患有高脂血癥再繼續吃肉會導致血脂持續升高,最終造成冠心病急劇加重而危害生命,所以將近半年沒有吃肉類。
聽了這個解釋,瞬間松了口氣,同時又心頭一緊。慶幸黃叔并沒有遭遇大的變故,但又揪心還有人因為對“吃肉”有誤解而被活活餓病。給黃叔開出了藥膳方案,在“吃肉”的加持下黃叔一個月便恢復了往日的神采。
黃叔的例子雖然極端,但因為對高脂血癥的恐懼而減少甚至斷絕肉類攝入的病人并不少見。今天,從中醫的角度為大家解碼“吃肉”的誤解。
科普介紹
(1)“吃肉”的意義
中醫雖未明確提及“血脂”這一概念,但實則對“膏”與“脂”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古典醫籍《黃帝內經》中的“膏脂學說”便將膏與脂并列為重要的人體組成部分。《靈樞?五癃津液別》載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這充分表明,膏不僅是構成人體的要素之一,且由食物水谷所化生,具有滋養骨骼、補益腦髓、潤澤肌膚等多重功效,是人體產生陽氣的關鍵物質。然而,當膏脂過多,便可能轉化為痰飲與濕濁,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臟腑功能失衡,進而誘發高脂血癥。由此可見,膏脂本身并非無用或有害,其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具有積極意義。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界限,膏脂過多則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2)“吃肉”的重要性
氣不足而思食,這是為了從食物中攝取更多能量以補充體內所需,這是身體的一種自然反應。《黃帝內經》主張“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反對偏廢。其中“五畜”即指肉類。肉類的攝入能夠使我們的生命更加活躍,賦予我們血肉之軀,豐富我們的情感與道德。飲食得當,肉類也可以作為血肉有情之品,相比其他食物,更能滋補身體,增強體質,促進氣血的充盈。因此,在選擇肉類、烹飪方式、食用量以及考慮個人脾胃狀況等因素時,需要審慎考慮。
(3)如何做到放心“吃肉”
首先,在追求美食享受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是我們不容忽視的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嚴格控制兩個“量”的因素。一是數量方面,過度且無序的肉類攝入,即便是對健康的身體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建立合理且規律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關鍵所在。二是質量方面,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過多食用加工肉類制品會對血脂造成不良影響。相比之下,適量攝入禽類、畜類肉類對身體健康具有積極作用,但應避免過多攝入高脂肪的肥肉部分。
再者,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過程依賴于體內的元氣推動脾胃功能的運作。因此,脾胃的健康狀況與元氣的充足程度對于“吃肉”至關重要。高脂血癥的形成往往與脾胃功能的受損密切相關,這提示我們在預防疾病的過程中,保護脾胃功能應當被視為至關重要的環節。通過維護脾胃的健康,我們可以有效預防高脂血癥等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
最后,運動在“吃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動與適當暴露于陽光下,是補充體內能量的關鍵途徑。通過運動,我們能夠有效消耗食物消化后多余的能量,防止其轉化為痰飲等病理產物,從而保持體內環境的穩定。此外,運動還有助于促進氣血的流通,這對于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將運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維護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適量有度的“吃肉”并不會對高脂血癥的治療和疾病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相反,適量的肉類攝入可以為機體提供必要的營養和能量,有助于調節血脂代謝。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脾胃功能,堅持適度的運動,并結合中西醫的治療方案,我們就不必過度限制肉類攝入,而是可以合理地享受肉類帶來的營養和美味。因此,我們不必削足適履地完全戒肉,而是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適量攝入肉類,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